排卵和月经是女性生殖周期中相互关联的两个生理过程,排卵通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阶段,月经则是排卵后未受孕时子宫内膜脱落的结果。女性生殖周期主要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涉及卵泡发育、排卵、黄体形成及子宫内膜变化等阶段。
一、卵泡期月经周期开始于卵泡期,此时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促进卵泡发育,同时子宫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逐渐增厚。卵泡期持续时间存在个体差异,通常占整个周期的前半段。此阶段基础体温较低,宫颈黏液呈现稀薄透明状。
二、排卵期当优势卵泡成熟时,黄体生成素出现峰值引发排卵,卵子从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可能伴随轻微腹痛或分泌物性状改变。排卵期是受孕概率最高的阶段,此时宫颈黏液呈蛋清样拉丝状。
三、黄体期排卵后残余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状态。若未受孕,黄体逐渐退化导致激素水平下降。黄体期持续时间相对固定,通常为12-16天,此阶段基础体温升高0.3-0.5摄氏度。
四、月经期黄体萎缩引起孕激素撤退,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层剥脱形成月经。经血包含血液、子宫内膜组织及宫颈黏液,正常持续3-7天。月经量过多或周期紊乱可能提示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足等内分泌问题。
五、周期调节生殖激素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负反馈机制精密调控。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进而影响卵巢激素分泌。任何环节异常都可能导致排卵障碍或月经失调。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生殖周期功能,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铁元素可改善经期不适。建议记录基础体温和月经周期变化,若出现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经期超过7天、排卵期持续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过度节食和剧烈运动,控制精神压力对维持正常排卵功能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