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常见的5大疾病主要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1、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疾病,可能与长期铁摄入不足、慢性失血、胃肠吸收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需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同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2、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症,可能与化学毒物接触、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等症状。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严重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3、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化学物质接触、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出血、骨关节疼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分型选择化疗方案如柔红霉素注射液、阿糖胞苷注射液,部分患者需进行靶向治疗或骨髓移植。
4、淋巴瘤淋巴瘤是淋巴细胞恶性增殖形成的肿瘤,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理分型选择化疗方案如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环磷酰胺片,部分患者需联合放疗。
5、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抗原刺激、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肾功能损害等症状。治疗需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注射液、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胶囊,部分患者需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严格遵医嘱用药,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和电离辐射等危险因素。
婴幼儿最常见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等因素引起。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皮肤苍白、食欲减退、易疲劳等症状,需及时干预。
1、铁摄入不足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较大。若辅食添加过晚或含铁食物摄入不足,如未及时引入强化铁米粉、红肉等,容易导致铁储备耗尽。母乳中铁含量较低,6个月后需通过辅食补充。家长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
2、吸收障碍胃肠疾病如乳糜泻、慢性腹泻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饮用未经煮沸的鲜牛奶可能诱发肠道隐性出血,并因牛奶中高磷低铁的特性干扰铁吸收。维生素C缺乏也会降低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利用率。此类情况需治疗原发病,同时配合富马酸亚铁颗粒等易吸收剂型。
3、需求增加早产儿、双胞胎因先天铁储备不足,且追赶生长速度较快,更易出现铁缺乏。青春期女孩月经初潮后铁丢失增加。建议早产儿出生后2周开始预防性补充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并定期复查血清铁蛋白。
4、慢性失血反复鼻出血、肠道息肉、钩虫感染等慢性失血是贫血的重要原因。婴幼儿对失血代偿能力差,即使少量长期失血也可导致贫血。需完善粪便潜血、寄生虫检测,确诊后使用琥珀酸亚铁片配合驱虫治疗。
5、遗传因素地中海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在南方地区较常见。这类患儿除贫血外,常伴黄疸、脾肿大,基因检测可确诊。需避免盲目补铁,轻型者通常无须治疗,重型需输血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防婴幼儿贫血需从孕期开始,孕妇应保证足够铁摄入。足月儿4-6个月添加富含铁辅食,早产儿酌情提前。避免过量饮用牛奶影响正餐进食。定期进行血常规筛查,发现贫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与钙剂、茶同服影响疗效。贫血纠正后仍需继续补铁2-3个月以补充储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