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洞周围起皮可能与局部刺激、过敏反应或感染有关。
耳洞周围皮肤起皮常见于穿耳洞后护理不当导致的局部刺激,如频繁触碰、使用酒精过度消毒或金属耳钉过敏。表现为轻微脱屑伴红肿,通常无渗出液。过敏反应多因佩戴含镍等致敏金属的耳饰,皮肤会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瘙痒及鳞屑脱落。若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伴随黄色结痂、疼痛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形成肉芽肿。
日常应避免抓挠,改用钛钢或纯金耳钉,用生理盐水清洁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出现持续红肿热痛需就医排除真菌性皮炎或接触性湿疹,必要时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口服氯雷他定片。恢复期间保持耳部干燥,暂停使用香水及发胶等化学制品。
打耳洞化脓可通过消毒清洁、外用药物、避免刺激等方式处理。
打耳洞化脓可能与细菌感染、局部卫生不良、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使用碘伏或医用酒精对化脓部位进行消毒,每日重复进行2-3次。可遵医嘱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避免用手直接触碰伤口,睡觉时避免压迫患侧耳朵,暂时不要佩戴耳饰。若出现红肿热痛加重、脓液增多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化脓期间保持耳部干燥,洗头时可用防水贴保护伤口。
恢复期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