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下段结石多数情况下适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体外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10毫米、表面光滑的结石,主要影响因素有结石大小、位置、硬度以及患者肾功能状况。
1、结石大小:
直径5-10毫米的结石是体外碎石的最佳适应症。过大的结石可能需分次碎石,过小的结石可能自行排出无需干预。碎石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精确测量结石三维径线。
2、结石位置:
输尿管下段结石因靠近膀胱,碎石后碎片更易随尿液排出。但结石若嵌顿在输尿管壁内或伴有息肉包裹,可能降低碎石成功率,此时需考虑输尿管镜手术。
3、结石成分:
尿酸结石和磷酸铵镁结石较易被震碎,而胱氨酸结石和一水草酸钙结石硬度较高。术前可通过CT值预测结石硬度,CT值大于1000HU的结石碎石效果可能欠佳。
4、肾功能影响:
若结石已导致患侧肾积水或肾功能下降,需优先解除梗阻。体外碎石后应监测尿量及肾功能变化,必要时留置双J管保证尿路通畅。
5、患者因素:
肥胖患者因体表到结石距离过远可能影响聚焦效果。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期、尿路感染急性期等情况属于体外碎石禁忌证,需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碎石后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促进排石,可配合跳绳等适度跳跃运动帮助结石碎片排出。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减少豆制品摄入以防新结石形成。两周后需复查腹部平片或超声确认碎石效果,若出现持续腰痛、血尿或发热需及时复诊。体外碎石后可能出现肾绞痛症状,可准备解痉药物备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尿液从膀胱逆向流入输尿管的异常现象。
膀胱-输尿管反流可能与先天性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发育异常、尿路感染、膀胱出口梗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排尿疼痛、腰部不适等症状。轻度反流可能随年龄增长自行缓解,中重度反流可能导致肾盂肾炎或肾脏瘢痕形成。确诊需通过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或核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日常应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适量增加排尿次数,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需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