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CNV是指脉络膜新生血管,属于眼底病变的一种,主要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脉络膜炎症等因素引起。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CNV最常见的病因,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退化导致脉络膜血管异常增生,患者可能出现视物变形、中心视野缺损等症状。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控制病情,常用药物包括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定期眼底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二、病理性近视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可能引发后巩膜葡萄肿,造成脉络膜萎缩和血管破裂出血,进而诱发CNV。患者常主诉突然视力下降、眼前固定暗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形态,治疗需联合抗VEGF药物与后巩膜加固手术。
三、脉络膜炎症如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脉络膜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刺激血管异常增生。典型表现为双眼视力骤降伴光敏感,可能合并耳鸣、白发等全身症状。需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控制急性炎症,后期可辅以免疫抑制剂。
四、外伤性因素眼球钝挫伤或激光术后可能损伤Bruch膜,导致脉络膜血管向视网膜下生长。这类CNV起病急骤,多伴有玻璃体积血。除常规抗VEGF治疗外,严重病例需行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积血。
五、特发性CNV约15%患者无明显诱因,多见于青年群体。病灶通常较小但易反复出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典型"蘑菇云"状隆起。建议每3个月复查眼底,必要时进行光动力疗法封闭新生血管。
CNV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血管破裂风险。饮食注意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视网膜保护成分,适量食用深色蔬菜、深海鱼类。严格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阳光强烈时佩戴防蓝光眼镜。若出现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等症状需立即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中心视力丧失。
眼科B超主要用于检查眼球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的病变,包括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眼内异物、晶状体脱位等。该检查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眼球后段及眼眶的解剖结构,尤其适用于屈光介质混浊无法通过常规眼底镜检查的情况。
1、玻璃体混浊玻璃体混浊是眼科B超的常见适应症,可检测玻璃体积血、炎症或退行性改变。当玻璃体内出现出血或炎性渗出物时,B超能显示点状、条索状或团块状回声。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的玻璃体液化,B超可观察到特征性的后脱离现象。
2、视网膜脱离B超能准确判断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形态,区分孔源性、渗出性或牵拉性脱离。完全性视网膜脱离在B超下呈现典型的V形强回声带,部分脱离则表现为局限性隆起。该检查对术后复位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3、眼内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眼内占位病变可通过B超明确位置和大小。典型黑色素瘤呈蘑菇状隆起,内部回声渐弱;视网膜母细胞瘤则多见钙化斑强回声。B超还能评估肿瘤对球壁的浸润深度。
4、眼内异物对于外伤后疑似眼内异物的患者,B超能定位金属或非金属异物的精确位置。金属异物表现为强回声伴声影,非金属异物回声强度取决于材质。该检查可辅助制定手术方案,避免盲目探查造成的二次损伤。
5、晶状体脱位当外伤或马凡综合征导致晶状体脱位时,B超可清晰显示晶状体偏离正常解剖位置的情况。全脱位晶状体可能在玻璃体腔或前房内移动,部分脱位则表现为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后的倾斜状态。
接受眼科B超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检查时需配合医生指令转动眼球。检查过程中探头轻触眼睑,不会造成疼痛或损伤。对于儿童或敏感患者,可使用表面麻醉剂提高配合度。检查后应立即将结果交由眼科医生解读,结合其他检查如眼底照相、OCT等综合判断。若发现可疑病变,需定期复查监测变化,必要时进行荧光造影或CT等进一步检查。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眼部外伤,控制血糖血压等全身性疾病,有助于预防相关眼病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