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有初产妇、高龄孕妇、多胎妊娠者、慢性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肥胖或营养不良者。
1、初产妇:
首次怀孕的孕妇由于子宫血管未经历妊娠适应性改变,胎盘灌注不足风险增加。这类人群需从孕早期开始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日记录血压变化,出现头晕或视物模糊时立即就医。
2、高龄孕妇:
35岁以上孕妇血管弹性下降,合并内分泌代谢异常概率增高。除常规产检外,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筛查甲状腺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情况。
3、多胎妊娠者:
双胎及以上妊娠时胎盘负荷显著增加,容易引发子宫胎盘缺血。这类孕妇需要缩短产检间隔至每两周一次,孕晚期建议住院观察,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4、慢性病患者:
孕前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孕妇,妊娠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需要产科与内科联合管理,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血糖维持在餐前≤5.3毫摩尔/升。
5、代谢异常者:
体重指数超过28或孕前低蛋白血症的孕妇,存在慢性炎症状态和氧化应激反应。建议调整膳食结构,每日补充60克优质蛋白,限制钠盐摄入在5克以内。
所有高危孕妇均应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采取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孕妇瑜伽,避免体重增长超过12公斤。饮食上增加深色蔬菜和浆果摄入,补充维生素E和钙剂有助于血管保护。出现持续性头痛、右上腹疼痛或尿量减少需立即急诊处理。
和猴痘患者高危接触后不一定会感染,但感染概率较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猴痘病毒传播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接触时间较长、接触方式为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接触时存在皮肤破损等。若接触时佩戴防护装备、接触时间较短或接触部位无破损,感染概率会显著降低。病毒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但在通风良好环境中风险较小。
免疫功能低下、未接种天花疫苗或猴痘疫苗、存在皮肤黏膜损伤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接触后3-5天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1-3天后会出现特征性皮疹。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扩散至四肢,经历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阶段。
接触后应密切观察21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不共用物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