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血能查出部分肿瘤指标。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血液检查的一种,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蛋白质、激素或代谢产物的水平来辅助肿瘤筛查或监测,但需结合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综合判断。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对部分肿瘤具有提示作用。甲胎蛋白常用于肝癌筛查,癌胚抗原与结直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相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糖类抗原125对卵巢癌监测有一定价值,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小细胞肺癌相关。这些指标升高可能提示肿瘤风险,但炎症、良性病变或生理变化也可能导致异常。
血液检测存在局限性。部分早期肿瘤可能不释放标志物,导致假阴性。某些非肿瘤疾病如胰腺炎、肝炎可能引起假阳性。单一指标特异性有限,需多项联合检测提高准确性。动态监测指标变化比单次检测更有临床意义,突然升高或持续上升需警惕。
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影像学筛查。长期吸烟者应监测细胞角蛋白19片段,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关注甲胎蛋白,有家族史者可根据情况增加相应项目检测。发现异常指标无须过度恐慌,应及时就医完善增强CT、胃肠镜、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检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化验尿可以辅助筛查膀胱癌,但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
尿液检查中,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常用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脱落的膀胱上皮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癌细胞。该方法对高级别膀胱癌的检出率较高,但对低级别肿瘤可能漏诊。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如核基质蛋白22、膀胱肿瘤抗原等也能提供参考,但这些指标可能受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因素干扰,存在假阳性可能。
膀胱癌的确诊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超声、CT或MRI可显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膀胱镜能直接观察肿瘤形态并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对于血尿患者,即使尿液检查未发现异常,仍建议进一步排查。
日常应关注无痛性肉眼血尿等膀胱癌常见症状,避免长期接触化工染料等致癌物,吸烟者需尽早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