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⁹/L时通常不建议化疗。化疗前需评估骨髓抑制风险,若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0×10⁹/L则需延迟治疗并采取升白措施。
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当计数处于1.0-1.5×10⁹/L区间时,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化疗方案紧急程度综合评估风险收益比,可能调整剂量或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对于侵袭性较强的恶性肿瘤,部分指南允许在严密监测下进行预防性升白治疗并继续化疗。骨髓储备功能较差的患者,如老年人或既往多次化疗者,阈值可能适当上调。
中性粒细胞缺乏会增加严重感染风险,当计数低于0.5×10⁹/L时需立即停用化疗药物,并启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接受高剂量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要求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至2.0×10⁹/L以上才可进行下一周期治疗。某些特殊化疗方案如FLOT方案要求基线中性粒细胞≥1.5×10⁹/L,而姑息性化疗的阈值可能放宽至1.0×10⁹/L。
化疗期间应每周监测血常规,出现发热或感染症状时随时复查。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生冷食物、减少人群接触。建议化疗前评估肝肾功能及合并用药情况,避免同时使用其他骨髓抑制药物。若反复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考虑更换化疗方案或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⁹/L时存在自发性出血风险,低于10×10⁹/L可能引发严重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等非血液系统因素。
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当计数降至30×10⁹/L以下时,皮肤黏膜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表现为瘀斑、鼻出血或牙龈渗血。此时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女性患者应暂停月经期卫生棉条使用。临床常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异常,骨髓穿刺可进一步明确病因。对于此类患者,医生可能建议输注血小板悬液,并联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或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⁹/L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尿甚至脑出血等危急情况。这类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任何可能引起出血的侵入性操作。部分急性白血病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需紧急处理。治疗上除血小板输注外,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如恶性血液病需化疗,免疫性疾病需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或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
日常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减少硬质食物摄入以防消化道黏膜损伤。建议穿着宽松衣物,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若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或大小便带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血小板减少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治疗期间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