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到了还没生可以通过胎心监护、适当运动、药物催产、人工破膜、剖宫产等方式处理。过期妊娠可能与胎盘功能减退、胎儿过大、内分泌失调、头盆不称、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
1、胎心监护胎心监护是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胎心率变化判断胎儿是否缺氧。每周需进行两次胎心监护,若发现胎心率异常或变异减速,可能提示胎儿窘迫,需及时干预。胎心监护可结合无应激试验和宫缩应激试验综合评估,必要时需住院观察。
2、适当运动散步、爬楼梯等轻度运动有助于胎头下降,刺激宫缩发动。每日可分次进行30-60分钟平地行走,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运动时需有人陪同,出现规律腹痛或破水应立即停止。该方法对骨盆条件良好的初产妇效果更明显,但需排除胎盘早剥等禁忌症。
3、药物催产在宫颈条件成熟时可使用缩宫素或前列腺素制剂诱发宫缩。常用药物包括缩宫素注射液、地诺前列酮栓等,需在严密监护下静脉滴注。用药期间需持续监测宫缩强度和胎心变化,防止子宫过度刺激导致胎儿窘迫。药物催产成功率与宫颈评分密切相关,Bishop评分大于6分时效果较好。
4、人工破膜通过人工方式刺破胎膜释放羊水,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引发宫缩。操作前需确认胎头已衔接,避免脐带脱垂风险。破膜后12小时内未临产需考虑联合缩宫素催产,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该方法禁用于胎位异常或胎盘前置的孕妇,可能增加感染概率。
5、剖宫产当出现胎儿窘迫、胎盘功能严重减退或试产失败时需考虑手术终止妊娠。剖宫产可选用子宫下段横切口术式,紧急情况下采用古典式剖宫产。术后需关注子宫复旧和切口愈合情况,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选择性剖宫产建议在妊娠41周后进行,避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超过预产期后需每周进行两次产检,重点监测羊水量和胎盘功能。日常可尝试乳头刺激促进宫缩,每日3次每次1小时。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防止胎儿过大。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焦虑,记录胎动次数,如12小时内胎动少于10次或出现阴道流血流水需立即就医。产后需加强新生儿监护,注意低血糖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阴吹可能由阴道松弛、盆底肌功能障碍、阴道炎症、直肠阴道瘘、神经肌肉损伤等原因引起。阴吹指阴道不自主排气现象,未生育女性出现可能与盆底结构异常或感染有关。
1、阴道松弛阴道壁肌肉弹性下降可能导致空气进入后无法有效排出。先天盆底发育不良或长期腹压增高均可导致,表现为日常活动时偶发排气声。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严重者需考虑阴道紧缩术。
2、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肌群协调性异常会使阴道形成负压吸入空气。常见于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腹压增高人群,可能伴随压力性尿失禁。生物反馈治疗和电刺激疗法能改善肌群协调性,瑜伽中的桥式运动也有帮助。
3、阴道炎症细菌性阴道病等感染会产生气体导致阴道排气。伴有分泌物异味、外阴瘙痒等症状,需通过白带常规检查确诊。甲硝唑栓、克林霉素乳膏等药物可消除致病菌,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
4、直肠阴道瘘直肠与阴道间异常通道使肠道气体进入阴道。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外伤手术并发症可能导致,排气常带有粪便气味。肛门指诊和亚甲蓝试验可确诊,需手术修补瘘管。
5、神经肌肉损伤骶神经损伤或糖尿病神经病变影响盆底肌控制能力。多伴有会阴部感觉异常,肌电图检查可评估神经功能。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配合针灸治疗可能改善症状。
未生育女性出现阴吹应优先排查感染因素,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但避免阴道冲洗。穿着棉质透气内裤,避免久坐和紧身裤压迫。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促进肌肉修复,适量食用含维生素E的坚果类食物。持续存在症状需进行盆底肌力评估和超声检查,必要时转诊妇科或盆底康复科。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如厕时避免过度用力,游泳等水中运动能减轻盆底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