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预产期一周可通过胎心监护、催产素引产、人工破膜、剖宫产手术、加强产前监测等方式处理。延迟分娩可能与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发育异常、母体激素水平不足、骨盆条件限制、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
1、胎心监护:
通过电子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胎儿心率变化,评估宫内安危状况。每周需进行2-3次无应激试验,若出现胎心减速或变异减少等异常,需结合生物物理评分进一步判断。该方法安全无创,能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征兆。
2、催产素引产:
静脉滴注缩宫素诱发规律宫缩,适用于宫颈条件成熟者。用药期间需严格控制剂量梯度,每15分钟调整一次滴速,同时持续监测宫缩强度和胎心变化。引产成功率与宫颈 Bishop评分密切相关,评分≥6分时效果较好。
3、人工破膜:
在严格消毒下用破膜钩刺破胎膜,使羊水流出刺激宫缩。操作后需记录羊水性状,若出现浑浊或胎粪污染需警惕胎儿缺氧。该方法可促进前列腺素分泌,但存在脐带脱垂风险,需在胎头固定后实施。
4、剖宫产手术:
当出现胎盘功能严重减退、胎儿宫内窘迫或引产失败时,需紧急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手术可避免产程过长导致的胎儿缺氧,但术后需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瘢痕子宫者需评估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5、加强产前监测:
每日记录胎动次数,配合超声检查羊水指数和脐动脉血流阻力。若羊水过少或出现脐血流舒张期缺失,提示胎盘功能不良。监测期间孕妇需保持左侧卧位,避免长时间仰卧导致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散步促进胎头下降,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可适量食用山楂、菠萝等促进宫缩的食物。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两次,出现规律腹痛或阴道流液需立即就诊。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避免情绪焦虑影响催产素分泌。每周进行两次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动态评估胎儿宫内状况。
预产期到了还没生可以通过胎心监护、适当运动、药物催产、人工破膜、剖宫产等方式处理。过期妊娠可能与胎盘功能减退、胎儿过大、内分泌失调、头盆不称、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
1、胎心监护胎心监护是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胎心率变化判断胎儿是否缺氧。每周需进行两次胎心监护,若发现胎心率异常或变异减速,可能提示胎儿窘迫,需及时干预。胎心监护可结合无应激试验和宫缩应激试验综合评估,必要时需住院观察。
2、适当运动散步、爬楼梯等轻度运动有助于胎头下降,刺激宫缩发动。每日可分次进行30-60分钟平地行走,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运动时需有人陪同,出现规律腹痛或破水应立即停止。该方法对骨盆条件良好的初产妇效果更明显,但需排除胎盘早剥等禁忌症。
3、药物催产在宫颈条件成熟时可使用缩宫素或前列腺素制剂诱发宫缩。常用药物包括缩宫素注射液、地诺前列酮栓等,需在严密监护下静脉滴注。用药期间需持续监测宫缩强度和胎心变化,防止子宫过度刺激导致胎儿窘迫。药物催产成功率与宫颈评分密切相关,Bishop评分大于6分时效果较好。
4、人工破膜通过人工方式刺破胎膜释放羊水,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引发宫缩。操作前需确认胎头已衔接,避免脐带脱垂风险。破膜后12小时内未临产需考虑联合缩宫素催产,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该方法禁用于胎位异常或胎盘前置的孕妇,可能增加感染概率。
5、剖宫产当出现胎儿窘迫、胎盘功能严重减退或试产失败时需考虑手术终止妊娠。剖宫产可选用子宫下段横切口术式,紧急情况下采用古典式剖宫产。术后需关注子宫复旧和切口愈合情况,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选择性剖宫产建议在妊娠41周后进行,避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超过预产期后需每周进行两次产检,重点监测羊水量和胎盘功能。日常可尝试乳头刺激促进宫缩,每日3次每次1小时。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防止胎儿过大。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焦虑,记录胎动次数,如12小时内胎动少于10次或出现阴道流血流水需立即就医。产后需加强新生儿监护,注意低血糖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