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头晕可能与脱水、低血压、中暑、贫血、耳石症等因素有关。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加快,血管扩张导致血压波动,或内耳平衡感受器受温度影响均可诱发头晕。
1、脱水高温促使排汗量增加,体液丢失过多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脑部供血减少引发头晕。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长时间暴晒。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征兆时应当立即休息降温。
2、低血压体表血管扩张散热时,部分人群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从蹲坐突然站立时头晕加重。建议避免快速变换体位,穿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调整降压药剂量。
3、中暑先兆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初期可表现为头晕、乏力,伴随面色潮红或苍白。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严重者可能出现热射病需紧急送医。
4、贫血加重铁缺乏性贫血患者在夏季代谢加快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不足更易显现。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鸭血等富铁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铁吸收,但需排查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等病理性因素。
5、耳石症复发内耳碳酸钙结晶脱落诱发的位置性眩晕,高温可能影响内淋巴液循环。典型表现为头部转动时短暂旋转性头晕,可通过耳石复位手法治疗,反复发作者需排除梅尼埃病等耳科疾病。
夏季头晕者应保持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避免11点至15点高温时段外出。饮食宜清淡,适当增加冬瓜、绿豆等清热利湿食材。若头晕伴随呕吐、意识模糊或持续超过1小时,需警惕脑卒中、心律失常等急症,应立即就医排查。慢性病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以减少血管应激反应。
引起夏季小儿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致病性大肠杆菌。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水样便、发热和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容易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暴发,常伴随腹痛和低热。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典型表现为黏液便或血便。这三种病原体在夏季因高温加速繁殖、苍蝇媒介增多以及冷饮摄入增加等因素更易活跃。
建议家长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给孩子食用生冷食物,并确保餐具消毒。若腹泻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