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卧床期间一般需要佩戴护腰。护腰能通过限制腰椎活动、减轻局部压力、促进骨折愈合,主要适用于急性期疼痛明显、骨质疏松严重、多发骨折等情况。但皮肤破损感染、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过敏体质等特殊情况需谨慎使用。
腰椎骨折急性期通常伴随剧烈疼痛和稳定性下降,护腰的硬质支撑结构可减少椎体间异常活动,避免骨折移位加重神经损伤。医用护腰多采用透气高分子材料,配合可调节绑带实现适度加压,既能维持腰椎生理曲度,又不会过度限制呼吸功能。临床常用腰围分为软性、半硬性和硬性三类,腰椎骨折推荐选择带金属支条的半硬性护腰,每天佩戴时间建议控制在8-12小时,卧床休息时可暂时解除。
对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护腰须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使用才能有效预防椎体塌陷。多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佩戴护腰时需定期调整松紧度,防止肌肉萎缩。而存在未愈合压疮或对护腰材料过敏者,可能需改用定制矫形器或通过体位摆放替代保护。脊髓损伤伴感觉障碍者需警惕护腰摩擦导致皮肤破损。
腰椎骨折恢复期除规范使用护腰外,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桥式运动等康复锻炼。饮食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增加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通常6-8周后可尝试在护腰保护下短时间坐立,3个月后经评估可逐步脱离护腰辅助。整个康复过程需避免弯腰提重物等危险动作,睡眠建议采用仰卧位并在膝下垫枕减轻腰椎压力。
胸腰椎骨折可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微创手术治疗。微创治疗方式主要有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椎间盘镜手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椎体成形术。
1、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达到稳定椎体、缓解疼痛的目的。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皮肤切口仅数毫米,骨水泥注入后能迅速硬化,提供即时稳定性。术后患者疼痛可明显缓解,多数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需注意骨水泥渗漏可能导致神经压迫或肺栓塞等并发症。
2、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通过小切口置入螺钉和连接棒,实现骨折椎体的三维固定。该技术适用于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借助X线透视精确定位,螺钉经皮置入减少肌肉剥离。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该术式对椎旁肌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感染风险低。术后需佩戴支具保护,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3、椎间盘镜手术椎间盘镜手术通过内镜系统经自然间隙或微小切口处理椎管内病变。该技术适用于合并神经压迫的胸腰椎骨折,能直接减压神经结构。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通过工作通道完成椎管减压、骨折复位等操作,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住院时间短,但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师操作。
4、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步骤,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该术式适用于椎体压缩较重的骨折,能矫正后凸畸形。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球囊扩张创造空腔后再注入骨水泥,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明显,脊柱后凸角度改善,但需注意过度扩张可能导致椎体终板损伤。
5、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椎体成形术结合两种微创技术,适用于严重不稳定性骨折。该术式通过螺钉提供纵向稳定性,骨水泥增强椎体强度,实现双重固定。手术需全身麻醉,先完成椎弓根螺钉置入,再行椎体成形。术后脊柱稳定性好,允许早期活动,但手术时间较长,费用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过度治疗。
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后需注意循序渐进恢复活动,初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饮食上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促进骨折愈合。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重点加强腰背肌力量训练。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如出现新发疼痛或神经症状应及时就诊。长期需预防骨质疏松,降低再骨折风险。保持正确姿势,避免久坐久站,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床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