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后需重点做好固定制动、疼痛管理、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主要措施包括保持患肢稳定、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循序渐进恢复关节活动、补充蛋白质与钙质、遵医嘱随访影像学检查。
1、固定制动:
骨折初期需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保持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减轻肿胀,避免提重物或突然扭转动作。固定期间注意观察手指血运,若出现青紫、麻木需立即就医。
2、疼痛管理: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洛索洛芬钠片,或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可缓解肿胀疼痛。慢性期可采用低频脉冲治疗等物理疗法。
3、功能锻炼:
拆除固定后先从钟摆运动开始,逐步增加肩关节环转、爬墙等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恢复肌力,配合温水浴缓解僵硬。禁止过早进行投掷动作,完全负重需等待骨痂形成。
4、营养支持:
每日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钙摄入量不低于1000毫克,可食用乳制品、豆腐等。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适量进食猕猴桃、鲜枣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帮助胶原合成。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若6周后仍无愈合迹象,需考虑脉冲电磁场或植骨手术。康复期间出现异常骨擦音、畸形愈合等需及时干预。
康复期建议保持每日30分钟快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睡眠时避免压迫患侧。烹饪时可多选用黑木耳、海带等含胶质食物,用豆浆替代部分乳制品补充植物蛋白。功能锻炼需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初期可配合针灸缓解肌肉萎缩,恢复后期游泳是较好的低冲击运动选择。注意防跌倒措施如穿防滑鞋、浴室加装扶手,冬季外出时做好患肢保暖。
宝宝发烧高峰期通常在傍晚至夜间,可能与体温调节节律、活动量变化等因素有关。儿童发热的昼夜波动主要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影响,午后至夜间体温常较清晨高。
人体核心体温存在生理性昼夜波动,健康儿童清晨体温较低,下午至傍晚逐渐升高。发热时这种节律会被放大,傍晚体温可比早晨高。这与皮质醇等激素分泌节律相关,清晨皮质醇水平最高,具有抑制炎症作用,而傍晚水平下降可能使发热症状显现。日间活动量增加也会促进产热,游戏、进食等行为都可能促使体温上升。
部分特殊感染可能出现反常热型,如伤寒可出现晨间高热。免疫系统较弱的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持续发热而无明显波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某些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不规则发热模式。这些情况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持续高热或伴随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
监测发热儿童体温应选择固定时间点记录,推荐每日早中晚各测量一次。物理降温可选择温水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流经部位。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棉质衣物,补充适量水分。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惊厥、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