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切开置管术是一种通过切开鼓膜并放置通气管以改善中耳通气功能的手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或顽固性中耳积液患者。手术过程主要包括术前评估、局部麻醉、鼓膜切开、置管固定及术后护理五个环节。
1、术前评估术前需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及耳内镜检查,确认中耳积液程度和鼓膜状态。医生会评估患者是否有手术禁忌证,如急性外耳道炎或凝血功能障碍。儿童患者需配合镇静药物使用,成人多采用局部麻醉。
2、局部麻醉对于成人患者,通常使用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棉片贴敷鼓膜表面10-15分钟。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麻醉起效后,鼓膜对器械操作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可减少术中不适感。
3、鼓膜切开在耳显微镜辅助下,使用鼓膜切开刀于鼓膜前下象限作2-3毫米放射状切口。该区域血管分布较少,可降低出血风险。切口需避开听骨链区域,避免损伤镫骨或砧骨等精细结构。
4、置管固定选择硅胶或钛合金材质的通气管,用显微钳将其翼缘嵌入切口。通气管呈哑铃形设计,两端膨大可防止脱落。置管后需用吸引器清除中耳积液,部分病例需采集积液进行细菌培养。
5、术后护理术后24小时内避免耳部进水,定期复查通气管通畅度。通气管通常保留6-12个月,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后自行脱落。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管腔堵塞或耳漏,需及时就医处理。
术后建议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使用防水耳塞,避免游泳或潜水等水上活动。出现耳痛、流脓或听力下降需及时复诊。日常可进行捏鼻鼓气训练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通气管留置期间避免剧烈运动或气压急剧变化的环境,定期随访监测中耳功能恢复情况。
输血过程中出现畏寒寒战可能与输血反应、过敏反应、体温调节异常、细菌污染或溶血反应等原因有关,需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1、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供受者血型不完全匹配或血液成分异常引起。患者可能出现畏寒寒战伴随发热、皮肤潮红等症状。此时需立即停止输血,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多因受血者对血浆蛋白或白细胞抗原敏感所致,表现为突发畏寒寒战伴荨麻疹、呼吸困难等。需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3、体温调节异常快速输入低温库存血可能导致体温骤降,引发寒战反应。可通过血液加温器预处理血液,控制输血速度,同时用保温毯维持患者体温。若出现持续寒战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缓解症状。
4、细菌污染血液制品在采集或储存过程中被污染时,输入后可能引发败血症样反应,表现为剧烈寒战、高热等。需立即停止输血,留取血培养标本,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
5、溶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多因ABO血型不合导致,表现为突发寒战、腰背痛、血红蛋白尿等。需立即停止输血,维持尿量,碱化尿液,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呋塞米注射液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输血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均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输血前应严格核对血型,输血全程需监测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建议输血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多饮水促进代谢废物排出。若出现迟发型发热或黄疸等症状,需及时返院复查。日常应注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瘦肉、西蓝花等,但贫血治疗仍需遵医嘱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