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患者饮食需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饮食调整主要有选择低纤维食物、补充电解质、避免高脂饮食、暂停乳制品摄入、限制甜食等。
1、低纤维食物发病期间应选择米粥、软面条、馒头等低纤维主食,减少胃肠负担。蒸熟的南瓜、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可提供维生素且易于消化。急性期避免芹菜、竹笋等粗纤维蔬菜,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普通饮食。
2、电解质补充频繁呕吐腹泻时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可自制淡糖盐水或饮用稀释后的苹果汁,补充钠、钾等电解质。严重脱水者需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不可单纯依赖饮食调节。
3、低脂饮食暂时禁用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肪食物,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急性期可适量食用鸡胸肉、龙利鱼等低脂蛋白,但需去除可见脂肪。症状完全缓解前不推荐坚果、牛油果等健康脂肪来源。
4、暂停乳制品发病期间肠道乳糖酶活性降低,饮用牛奶可能加重腹泻。酸奶等发酵乳制品也需暂缓摄入,待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后再尝试。替代钙质可通过豆腐、嫩叶蔬菜等非乳制品来源补充。
5、限制甜食高糖食物易引发肠内渗透压失衡,加重腹泻症状。避免蛋糕、巧克力等精制糖食品,水果选择苹果泥等低果糖品种。人工甜味剂同样可能刺激肠道,需查看食品成分表规避。
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每2-3小时进食一次,单次食量不超过200毫升。烹饪时注意生熟分开,餐具煮沸消毒。若持续呕吐、便血或发热超过38.5摄氏度,应立即就医排查细菌性肠炎等继发感染。症状缓解后2周内仍需保持饮食节制,避免过早摄入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小孩急性胃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肠道菌群调节、预防脱水等方式治疗。小孩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急性胃肠炎容易导致体液丢失,口服补液盐是首选方案,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度脱水时每公斤体重需补充50-100毫升补液盐溶液,分次少量饮用。严重呕吐或无法口服者需静脉补液,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2、调整饮食发病初期可短暂禁食4-6小时,后逐渐恢复饮食。优先选择米汤、稀粥、面条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乳制品。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药物治疗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细菌性胃肠炎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发热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布洛芬等可能刺激胃肠道的药物。
4、肠道菌群调节腹泻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可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这些活菌制剂需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症状缓解后继续使用1-2周,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5、预防脱水每次排便后补充适量补液盐溶液,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哭时无泪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保持室内通风,做好餐具消毒,护理人员需规范洗手。
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体温、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恢复期应避免生冷食物,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患病期间应居家隔离,症状完全消失48小时后再返校。日常需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