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有小孔可能由先天性耳前瘘管、外伤性穿孔、感染性瘘管、皮脂腺囊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1、先天性耳前瘘管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耳部皮肤形成盲管,表现为耳轮脚前方针眼状小孔,可能分泌白色分泌物。无症状者无须处理,感染时需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
2、外伤性穿孔耳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挖耳损伤可能导致鼓膜穿孔,伴随耳鸣或听力下降。小穿孔多可自愈,大穿孔需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严重者行鼓膜修补术。
3、感染性瘘管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反复发作可能形成炎性瘘管,常伴脓性分泌物。需使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泼尼松片控制炎症,慢性感染需手术清创。
4、皮脂腺囊肿耳部皮脂腺堵塞形成囊性肿物,继发感染时出现破溃小孔。未感染时可观察,合并感染需口服罗红霉素胶囊,外涂莫匹罗星软膏,必要时手术切除。
保持耳部干燥清洁,避免挤压或掏挖小孔区域,出现红肿流脓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