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造成的疼痛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营养补充等方式缓解。骨质疏松症通常由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疼痛多与骨折或骨变形有关。
1、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降钙素,或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疼痛剧烈时可短期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
2、物理治疗:超短波、低频脉冲电刺激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定制支具能减少骨折部位活动,缓解机械性疼痛。
3、运动干预: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增强肌肉力量的同时刺激骨形成,运动强度需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个体化调整。
4、营养管理:每日保证800-1000mg钙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配合维生素D3补充促进钙吸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
建议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避免跌倒等外伤风险,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新发骨折需及时骨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