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伴多器官功能衰竭需紧急综合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替代治疗、器官功能支持、病因治疗及并发症管理。该病常由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因素诱发,表现为广泛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
1、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可阻断微血栓形成,但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肝素类药物适用于早期高凝状态,出血风险较高时需调整剂量或暂停使用。治疗期间须动态评估血小板、D-二聚体等指标。
2、替代治疗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可补充凝血因子,冷沉淀适用于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小板悬液用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替代治疗需根据实验室指标个体化调整,过量可能加重血栓风险,不足则无法纠正凝血异常。
3、器官功能支持机械通气维持氧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药物稳定循环。呼吸衰竭需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肾功能衰竭时控制液体平衡,心功能不全需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4、病因治疗脓毒症需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恶性肿瘤需化疗或手术,产科意外需紧急清除子宫内容物。控制原发病是阻断DIC进展的关键,需在24小时内明确并处理诱因。
5、并发症管理消化道出血可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脑出血需降低颅内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肺保护性通气。并发症处理应多学科协作,警惕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医源性风险。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严格记录出入量,每日监测体重及生命体征。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粉剂,逐步过渡至低脂易消化饮食。康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器官指标,出现新发瘀斑、意识改变等需立即就医。家属需协助观察尿量、神志变化,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翻身拍背等基础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