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减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压力,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胃肠减压常用于术后、肠梗阻、胃肠道穿孔等情况下,帮助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缓解腹胀:胃肠减压通过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少胃肠道内的压力,从而缓解腹胀感。腹胀通常由胃肠道内气体过多或液体潴留引起,减压后患者会感到明显的舒适感。
2、预防呕吐:胃肠道内的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发呕吐。胃肠减压通过降低胃内压力,减少胃内容物反流的可能性,从而预防呕吐的发生,尤其适用于术后患者。
3、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在某些情况下,如术后或肠梗阻,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受到抑制。胃肠减压通过减少胃肠道内的压力,帮助恢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4、预防并发症:胃肠道内的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胃肠道穿孔、缺血等严重并发症。胃肠减压通过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适用于胃肠道穿孔或肠梗阻患者。
5、辅助诊断:胃肠减压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引流物的性质、颜色、量等信息,辅助诊断胃肠道疾病。例如,引流物中出现血性液体可能提示胃肠道出血,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胃肠减压期间,患者需注意饮食调节,避免摄入过多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同时,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恢复。减压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引流情况,确保减压效果和患者安全。
胃肠镜检查前需排空肠道至粪便呈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水样状态。肠道准备效果直接影响检查质量,通常需在检查前4-6小时完成清肠。
清肠过程中,初期会排出成形粪便,随着泻药作用逐渐产生稀便,最终应达到无固体残渣的液体排泄状态。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渗透性泻药时,多数人需服用2-3升溶液后达到理想效果。排泄物颜色变化是重要判断标准,从黄褐色过渡到浅黄色,最终应为接近清水样的淡黄色液体。若排泄物仍含絮状物或深色颗粒,需追加饮用泻药或联系医生调整方案。部分受检者可能出现轻微腹痛或肛门刺激感,属于药物刺激肠道的正常反应。
少数情况下,便秘体质或糖尿病患者可能面临清肠困难。这类人群需提前3天开始低渣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若反复排泄后仍存在较多粪渣,需考虑延期检查。清肠不彻底可能导致病灶被遮盖,增加漏诊风险,特别是对微小息肉或早期肿瘤的识别影响较大。
检查前2小时应严格禁水禁食。完成清肠后若出现头晕、心慌等脱水症状,可少量饮用无色糖水。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电解质平衡,避免大量排便导致低钾血症。建议检查当天携带备用衣裤和湿巾,清肠期间保持活动促进肠蠕动。最终是否达到检查标准,需由内镜医师通过肛门视诊或腹部按压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