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毛癖患者应注意心理干预、皮肤护理、行为替代、营养支持和定期随访。断毛癖属于强迫相关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拔除毛发导致局部脱发,可能伴随焦虑或压力。
1、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治疗手段,可通过习惯逆转训练帮助识别拔毛冲动并建立替代行为。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能逐步减少拔毛频率,建议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团体治疗或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社会功能,家长需配合营造低压环境。
2、皮肤护理反复拔毛易引发毛囊炎或皮肤感染,拔除部位应每日用温水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新发皮疹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大面积破损需就医处理。毛发再生期可能出现瘙痒,冷敷比抓挠更安全。
3、行为替代当拔毛冲动出现时,可通过捏握力球、编织毛线等手部活动转移注意力。佩戴手套或指尖绷带能增加拔毛难度,智能手机应用可记录冲动发生场景。建议家长协助儿童患者布置无镜子的安全空间。
4、营养支持长期拔毛可能影响营养吸收,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摄入,适量食用鸡蛋、瘦肉补充胱氨酸促进毛发生长。缺铁性贫血会加重拔毛行为,可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琥珀酸亚铁片。
5、定期随访重度患者需每1-2个月评估治疗效果,合并抑郁症时可能需联合盐酸氟西汀胶囊调节5-羟色胺水平。皮肤科随访可监测毛囊损伤程度,顽固性斑秃可考虑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家长应记录儿童拔毛频率变化供医生参考。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疲劳诱发冲动,选择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刺激,修剪短发比完全剃光更利于行为控制。培养绘画、黏土雕塑等触觉替代活动,避免过度批判性语言造成心理压力。当出现皮肤化脓或情绪持续低落时须及时复诊,不可自行使用抗生素或镇静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