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发作后可通过进食含糖食物、调整胰岛素用量、监测血糖、静脉注射葡萄糖、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处理。低血糖通常由降糖药物过量、饮食不规律、运动过度、肝肾功能异常、胰岛素瘤等原因引起。
1、进食含糖食物立即进食15-20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可缓解症状,如葡萄糖片、果汁、蜂蜜等。选择升糖指数高的食物能在5-15分钟内升高血糖,避免选择含脂肪或蛋白质的食物延缓糖分吸收。进食后15分钟需复测血糖,若仍低于3.9mmol/L需重复补充。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应急糖源,儿童患者家长需在书包放置独立包装的葡萄糖凝胶。
2、调整胰岛素用量反复发作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可能与用药时间错误、剂量计算偏差、合并肾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长效胰岛素过量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表现为冷汗、噩梦,此时需减少基础胰岛素10%-20%。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可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老年患者调整剂量时需更谨慎。
3、监测血糖发作后需持续监测血糖24-48小时,尤其注意餐前、睡前及凌晨3点血糖值。血糖波动大者可选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记录低血糖发生频率与诱因。血糖日志应包含用药、饮食、运动等详细信息,就诊时提供医生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增加监测密度,家长需为儿童配置专用监测记录本。
4、静脉注射葡萄糖意识障碍或无法进食时需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40ml,后续以5%-10%葡萄糖液维持。严重低血糖可能引发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损伤,静脉补糖后仍需住院观察12-24小时。胰高血糖素肌注适用于院外急救,但肝糖原储备不足者效果较差。急救后需排查胰岛素瘤等器质性病变。
5、调整饮食结构每日分5-6餐进食,保证每餐含15-20克复合碳水化合物搭配优质蛋白。选择燕麦、全麦面包等低升糖指数主食,避免空腹饮酒。运动前后需加餐,睡前可食用含酪蛋白的乳制品延缓夜间血糖下降。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者需制定个体化食谱,儿童患者家长需与营养师共同设计课间加餐方案。
低血糖发作后应建立完整的血糖管理计划,包括规律监测、药物调整和营养干预三方面。患者需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用药信息和紧急联系人。日常避免长时间空腹,运动时携带碳水化合物零食。建议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肝肾功能,驾驶或操作机械前必须确认血糖正常。糖尿病患者家属应学习低血糖识别与急救措施,家中常备血糖仪和葡萄糖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