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通常不能献血。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献血可能造成他人感染。
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中可能含有病毒,即使病毒载量较低,仍存在传播风险。我国献血法》明确规定,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携带者不得献血。献血前筛查包含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结果将直接导致献血被拒绝。乙肝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常规消毒措施难以完全灭活,输血传播概率较高。
极少数经规范抗病毒治疗后实现临床治愈的乙肝患者,若连续多次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HBV-DNA未检出,经专业机构评估后可能获准献血。但这种情况需要提供完整的治疗记录和至少三年的随访报告,且须通过省级以上血液中心的专项审核。实际临床中此类情况极为罕见,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献血筛查标准仍会直接排除乙肝病史人群。
建议乙肝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控制病情,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食物。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传播的有效手段,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应完成全程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