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可能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遗传因素、结缔组织疾病、手术史等原因引起。腹股沟疝通常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坠胀感、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嵌顿或绞窄。
1、腹壁薄弱腹股沟区先天性或后天性腹壁肌肉筋膜层薄弱是主要诱因。先天性因素多见于儿童,与鞘状突未闭锁有关;后天性因素常见于老年人肌肉萎缩、胶原代谢异常。这类患者需避免重体力劳动,必要时使用疝气带临时固定,严重者需手术修补薄弱区域。
2、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长期便秘、妊娠等均可导致腹腔压力持续升高。腹内压增高会推动腹腔脏器突破薄弱区形成疝囊。控制原发病是关键,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规范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便秘者可短期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与胶原蛋白合成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结缔组织强度降低。此类患者可能合并其他部位疝或血管弹性异常,建议亲属进行筛查。日常应避免增加腹压动作,青少年患者可考虑择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
4、结缔组织疾病马方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全身结缔组织发育异常,表现为腹股沟区筋膜强度不足。这类患者常合并主动脉扩张、关节过伸等表现,需多学科管理,疝修补时可选用生物补片材料降低复发率。
5、手术史既往下腹部手术如前列腺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可能损伤腹股沟区神经血管,导致肌肉萎缩或局部愈合不良。术后切口感染会进一步破坏腹壁完整性。此类患者术后应规范抗感染治疗,必要时使用头孢呋辛酯片,3-6个月内避免负重。
腹股沟疝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咳嗽,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日常可进行腹肌强化训练如平板支撑,但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出现肿块不能回纳、剧烈疼痛时应立即就医,防止发生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期需遵医嘱使用聚丙烯补片,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