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确实常表现为面部痘痘,但不仅限于脸部。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面部、胸背等皮脂腺丰富区域。
1、发病机制痤疮的核心病理改变是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致皮脂排出受阻形成微粉刺。雄激素刺激、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会加剧炎症反应,形成红肿痘痘。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粉刺型、丘疹脓疱型、结节囊肿型等。
2、好发部位除面部外,痤疮常出现在前胸、上背部等皮脂腺密集区域。这些部位皮脂分泌旺盛,毛囊结构特殊,更易发生堵塞。成人女性下颌线反复出现的痤疮可能与激素波动相关。
3、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黑头粉刺(开放型)和白头粉刺(闭合型),进展期出现红色炎性丘疹、脓疱,严重者形成深部囊肿。皮损消退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需早期干预。
4、鉴别诊断需与玫瑰痤疮、毛囊炎、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等疾病区分。玫瑰痤疮好发于面中部,伴毛细血管扩张;毛囊炎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损孤立不融合。
5、综合管理轻中度痤疮可外用维A酸乳膏、过氧苯甲酰凝胶、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药物。重度痤疮需联合口服多西环素片、异维A酸软胶囊等系统治疗。日常需避免挤痘,选择无油保湿产品。
痤疮患者应保持低糖低脂饮食,减少乳制品摄入,注意防晒避免色素沉着。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使用温和洁面产品每日清洁2次,避免过度去角质刺激皮肤。若皮损持续加重或伴有明显疼痛,建议及时至皮肤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