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效果差异较大,主要与基础疾病严重程度、早期干预时机、凝血功能纠正速度、器官损伤范围等因素有关。
1、基础疾病原发疾病的控制情况直接影响预后,如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未缓解者死亡率较高,需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或化疗等治疗。
2、干预时机在微血栓形成阶段及时使用肝素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可改善预后,若已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则需补充凝血因子。
3、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恢复速度与预后相关,必要时需输注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制品。
4、器官损伤合并急性肾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者预后较差,需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器官支持。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D-二聚体、血小板等指标,避免创伤性操作,保持均衡营养摄入以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