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后抑郁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光照治疗、运动干预、社会支持等方式治疗。孕后抑郁症通常由激素水平变化、心理压力、睡眠障碍、家族遗传史、社会适应不良等原因引起。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识别消极思维模式,通过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状态。人际心理治疗侧重解决角色转换带来的关系冲突,特别适合因育儿压力诱发抑郁的产妇。团体治疗可提供情感共鸣,减轻病耻感。
2、药物治疗舍曲林、氟西汀等SSRI类抗抑郁药对哺乳影响较小,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度洛西汀对伴随躯体疼痛症状者效果显著。用药期间应定期评估母乳喂养安全性,避免使用帕罗西汀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
3、光照治疗每日30分钟10000勒克斯的光照可调节褪黑素分泌,改善昼夜节律紊乱。晨间光照对改善早醒型失眠效果明显,治疗时需保护视网膜避免直视光源。季节性抑郁患者可配合维生素D补充增强疗效。
4、运动干预每周3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快走、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适合产后身体恢复期。盆底肌训练联合腹式呼吸可缓解躯体紧张状态。运动强度应以微微出汗但不影响哺乳为度。
5、社会支持配偶参与育儿能显著降低产妇孤独感,建立母婴同室病房有助于早期亲子联结。社区产后访视提供喂养指导的同时需关注情绪变化。线上妈妈社群可提供24小时情感支持,但需避免过度比较育儿方式。
产妇应保持每日7-8小时分段睡眠,卧室环境保持安静黑暗。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限制精制糖摄入以防情绪波动。家人需观察自杀风险信号如交代后事、突然情绪平静等,严重时立即送医。产后6周复查时应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筛查,持续症状超过2周需专科干预。
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我否定等。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障碍、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悲伤、回避社交、注意力下降、自伤倾向、躯体不适等症状。
1、情绪低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表现为无故哭泣、易怒或情感麻木。部分患者会表达活着没意思等消极念头,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准确描述情绪,可能以拒绝上学、攻击行为等间接方式表现。家长需注意孩子突然的性格改变,如活泼者变得沉默。
2、兴趣减退对既往热衷的活动丧失兴趣是核心症状,如放弃爱好、退出社团活动。严重者连日常洗漱都感到困难,可能整天卧床或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家长可观察孩子是否突然停止绘画、运动等长期坚持的兴趣项目。
3、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过多两种极端。部分患者夜间辗转反侧,清晨四五点惊醒后无法入睡;另一些可能每天睡眠超过12小时仍困倦。睡眠紊乱会加重日间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
4、食欲改变体重短期内波动超过5%需警惕,可能表现为暴饮暴食或拒绝进食。有些患者通过甜食短暂缓解情绪,导致肥胖;另一些则因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化症状。
5、自我否定患者常产生无价值感,过度自责学业或人际关系的微小失误,甚至将中性事件解读为自身缺陷的证据。严重者出现自伤行为如割腕,这是需要立即干预的危险信号。
家长应保持每日15分钟以上的专注倾听,避免说教式沟通。可鼓励孩子参与团体运动如篮球,通过肢体接触促进催产素分泌。饮食上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高糖零食摄入。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需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专业评估可能涉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工具。早期干预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支持,多数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