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使用抗病毒药物、退热镇痛、隔离防护等方式治疗。水痘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多见于儿童。
1、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清洗后可用干净毛巾蘸干水分,减少细菌感染风险。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有助于减少皮肤摩擦。皮肤破损处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但需避开眼周及黏膜部位。
2、避免抓挠水痘疱疹瘙痒明显时,可修剪指甲并佩戴棉质手套防止抓破疱疹。婴幼儿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必要时用纱布包裹手部。抓破的疱疹可能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疤痕形成或蜂窝织炎。夜间瘙痒加重时可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糖浆缓解症状。
3、使用抗病毒药物发病24小时内使用阿昔洛韦片、伐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重症患者需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注射液。免疫缺陷者或成人患者建议早期用药,儿童轻症可不用抗病毒治疗。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出现血尿或腰痛需立即停药就医。
4、退热镇痛体温超过38.5℃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退热,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布洛芬颗粒可能增加皮肤感染风险,需谨慎使用。发热期间多饮温水,每4小时监测体温。出现持续高热、嗜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脑炎等并发症。
5、隔离防护从出疹前1-2天至全部疱疹结痂期间均具有传染性,需单独居住并避免接触孕妇与免疫力低下者。患者用品应煮沸消毒,房间每日通风。接触者若未接种疫苗,需在暴露后72小时内注射水痘疫苗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预防感染。
水痘恢复期需保持充足睡眠,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避免辛辣海鲜等发物。痊愈后病毒可能潜伏在神经节,成年后可能复发引起带状疱疹。接种水痘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推荐1岁以上儿童接种两剂次。患病期间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
孩子水痘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水痘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常伴随皮肤疱疹、瘙痒等症状。
1、物理降温孩子水痘发烧时,家长可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刺激皮肤或导致寒战。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有助于体温调节。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配合其他退热措施。
2、补充水分发烧会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加快,家长需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冷饮,以免加重胃肠负担。观察孩子排尿情况,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
3、使用退热药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滴剂等儿童专用退热药。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以免诱发瑞氏综合征。用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热不退或反复发热超过3天,应就医排查并发症。
4、保持皮肤清洁家长需每日用温水清洁孩子皮肤,避免抓挠疱疹导致继发感染。可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疱疹破溃处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修剪孩子指甲并保持手部清洁,必要时可戴棉质手套。衣物床单需每日更换并用高温消毒。
5、及时就医若孩子出现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嗜睡、疱疹化脓或皮肤大面积红肿等表现,家长需立即带孩子就诊。免疫功能低下或新生儿患水痘时,可能需住院接受阿昔洛韦注射液等抗病毒治疗。就医时避免接触其他儿童,防止交叉感染。
水痘患儿应居家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避免去学校或公共场所。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粥、面条为主,适当补充鸡蛋羹、瘦肉泥等优质蛋白。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如苹果泥、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应在痊愈后咨询医生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