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膀胱炎通常可以治愈,治疗难度与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该病主要由感染、药物刺激、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感染性出血性膀胱炎多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腺病毒等。患者可能出现下腹疼痛、排尿灼热感,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治疗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同时配合碱化尿液药物如碳酸氢钠片。非感染性出血性膀胱炎常见于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或盆腔放疗后,膀胱黏膜出现广泛充血水肿。这类患者需停用致病药物,使用膀胱保护剂如透明质酸钠溶液灌注,严重出血时可选用氨基己酸注射液止血。对于特发性出血性膀胱炎,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可尝试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类型患者均应增加每日饮水量,保持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出血性膀胱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冬瓜、黄瓜等利尿食物,限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摄入。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缓解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膀胱超声,观察黏膜修复情况。若出现发热、腰痛或血尿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复诊,警惕继发肾盂肾炎或贫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