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疾病通常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艾滋病等。这些疾病可能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常见传播途径有性行为、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接触等。
1、淋病淋病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尿道脓性分泌物、排尿疼痛。男性可能出现急性尿道炎症状,女性常表现为宫颈炎或无症状携带。治疗需使用头孢曲松钠、大观霉素等抗生素,性伴侣需同步治疗。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盆腔炎或不孕。
2、梅毒梅毒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导致,分为一期硬下疳、二期梅毒疹和晚期内脏损害三个阶段。早期表现为生殖器无痛性溃疡,后期可能累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但晚期损害不可逆。
3、尖锐湿疣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表现为生殖器部位菜花样赘生物。可通过冷冻、激光等物理治疗去除疣体,或使用咪喹莫特乳膏等药物。该病易复发,需长期随访。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相关。
4、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2型引起,特征为群集性小水疱伴灼痛感。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缓解症状,但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反复发作。孕妇感染可能造成新生儿疱疹,需加强产前筛查。
5、艾滋病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导致,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免疫力下降。早期可能无症状,晚期出现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目前通过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控制病情,但需终身服药。预防重点在于安全性行为和暴露后阻断。
预防性疾病需坚持使用安全套、避免高危性行为、定期筛查。出现生殖器溃疡、异常分泌物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告知性伴侣共同治疗。保持单一性伴侣关系、注意个人卫生、接种HPV疫苗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疾病治愈后仍需遵医嘱复查,避免复发或传播。
震颤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系统退行性变、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
震颤性疾病如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等常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家族聚集现象明显。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如多系统萎缩、路易体痴呆等会导致基底节区神经细胞损伤,引发静止性震颤或动作性震颤。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也可能诱发药源性震颤,表现为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部分患者还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肝性脑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
建议震颤患者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品,保持规律作息,必要时及时就医进行肌电图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