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婴儿黄疸参考值通常以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判断标准,足月儿不超过220.6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主要与胆红素代谢特点、红细胞寿命短、肝脏功能不成熟等因素有关。
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胆红素水平每日上升不超过85μmol/L,且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必要时进行蓝光照射治疗。
2、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与喂养不足有关,晚发型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相关。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256.5μmol/L,暂停母乳喂养3天后胆红素可下降。一般不影响继续母乳喂养,严重时可配合光疗。
3、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多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常见ABO溶血或Rh溶血。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胆红素水平上升迅速,可能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需及时进行光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严重者需换血治疗。可能与红细胞膜缺陷、血红蛋白病等因素有关。
4、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除黄疸外可伴有发热、反应差、吃奶减少等症状。胆红素以结合型为主,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需积极控制感染,选用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5、胆道闭锁胆道闭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大便呈陶土色,小便深黄。血清结合胆红素持续升高,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发育不良。需在出生后60天内行葛西手术,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肝硬化。可能与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围产期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新生儿黄疸监测需动态观察皮肤黄染范围和胆红素变化曲线。家长应记录每日黄疸进展情况,保证充足喂养促进排便。避免使用茵栀黄等中成药,日光浴时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出现精神反应差、拒奶、四肢强直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有溶血高危因素的婴儿应加强胆红素监测,必要时住院治疗。
尿常规正常值参考值包括尿比重1.005-1.030、尿pH值4.6-8.0、尿蛋白阴性、尿糖阴性、尿酮体阴性、尿胆红素阴性、尿亚硝酸盐阴性、尿白细胞酯酶阴性、尿红细胞0-3个/高倍视野、尿白细胞0-5个/高倍视野、尿上皮细胞少量、尿管型偶见透明管型。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筛查手段,通过多项指标反映泌尿系统及代谢状况。尿比重反映肾脏浓缩功能,1.005-1.030为正常波动范围,饮水过多可能偏低,脱水时可能偏高。尿pH值受饮食影响较大,素食者偏碱性,肉食者偏酸性。尿蛋白阴性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但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生理性蛋白尿。尿糖阴性说明血糖控制良好,但需注意肾性糖尿可能。尿酮体阴性代表无脂肪过度分解,饥饿或糖尿病未控制时可阳性。尿胆红素阴性表明肝胆系统排泄功能正常。尿亚硝酸盐阳性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尿白细胞酯酶阴性时基本可排除细菌感染。尿红细胞超过3个/高倍视野需警惕肾炎、结石或肿瘤。尿白细胞超过5个/高倍视野可能与尿路感染有关。少量上皮细胞属于正常脱落,大量出现时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透明管型偶见为生理现象,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则提示肾脏病变。
进行尿常规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留取晨起中段尿,女性避开月经期。送检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以防细菌繁殖影响结果。若发现某项指标异常,建议复查并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尿培养、泌尿系超声等进一步检查。日常需保持充足饮水,每日尿量维持在1500-2000毫升,有助于泌尿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