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影响脑内5-羟色胺转运体功能有关。这类患者需加强早期心理评估,亲属出现情绪持续低落时应及时筛查。治疗上常采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配合认知行为疗法。
2、神经递质失衡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会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常见于长期熬夜或应激状态人群。患者多伴有注意力减退和快感缺失症状。临床常用盐酸帕罗西汀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药物调节递质平衡,配合规律光照疗法改善生物节律。
3、心理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等急性应激,或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等慢性压力均可诱发抑郁。这类患者常出现自我否定和社交回避,需通过正念训练缓解焦虑,必要时使用米氮平片改善睡眠障碍,盐酸舍曲林片调节情绪波动。
4、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易继发抑郁,与炎症因子影响神经可塑性有关。临床表现为疲劳感与情绪低落交织,需原发病与抑郁同步治疗。常用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兼顾疼痛改善,联合阿戈美拉汀片调节睡眠觉醒周期。
5、药物副作用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干扰素等药物可能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引发药源性抑郁。患者用药期间出现莫名哭泣或兴趣丧失需警惕。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对肝酶影响较小的抗抑郁药。
抑郁症患者日常需保持每日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运动时分泌的内啡肽有助于改善情绪。饮食上增加深海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炎症反应。建立稳定的社交支持系统,定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睡眠环境应保持黑暗安静,睡前2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伴随自杀念头时须立即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躁郁症和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不能直接比较,两者属于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和危害性各有特点。躁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在躁狂与抑郁间交替波动,抑郁症则以持续情绪低落为核心症状。
躁郁症的躁狂发作期可能出现过度兴奋、冲动消费、睡眠需求减少等症状,可能引发人际关系破裂或财务风险。抑郁发作期与典型抑郁症症状相似,但伴随躁狂史会增加治疗复杂性。部分患者存在混合发作状态,同时呈现躁狂与抑郁特征,导致诊断困难。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可能伴随食欲改变、睡眠障碍或自杀意念。长期未干预可能导致社会功能退化。
躁郁症患者因情绪极端波动更易出现危险行为,治疗需稳定剂与抗抑郁药物联合使用,方案调整更为频繁。抑郁症治疗以抗抑郁药物为主,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难治性抑郁。两种疾病都可能伴随焦虑、物质滥用等共病情况,严重时均需住院干预。躁郁症诊断平均需8-10年,误诊为抑郁症概率较高。
建议出现情绪持续异常时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通过临床访谈、量表评估明确诊断。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刺激,家属需学习疾病识别技巧。两种疾病均需长期管理,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