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肝硬化在B超检查中主要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粗、肝表面欠光滑、肝静脉变细、门静脉增宽、脾脏轻度肿大。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早期诊断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1、肝实质回声增粗B超下可见肝脏内部回声弥漫性增强且分布不均,呈现颗粒状或网状改变。这是由于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声波反射界面增多所致。需注意与脂肪肝的均匀性回声增强相鉴别,后者通常不伴肝表面形态改变。
2、肝表面欠光滑正常肝脏表面呈平滑弧形,早期肝硬化时可见肝包膜轻度凹凸不平或细锯齿样改变。这种表现源于再生结节形成和纤维隔收缩,但尚未出现典型结节状隆起。检查时需要多切面观察肝左叶及右叶下缘。
3、肝静脉变细肝中静脉、肝右静脉管径较正常变细,走行僵硬或显示不清。纤维组织增生压迫肝窦及中央静脉,导致肝内血管床减少。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血流速度减慢,但门静脉血流方向仍为向肝性。
4、门静脉增宽门静脉主干内径超过13毫米,脾静脉内径超过10毫米。门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时,门静脉系统呈被动扩张状态。需结合脾脏大小综合判断,单纯门静脉增宽也可见于高动力循环状态。
5、脾脏轻度肿大脾脏厚度超过40毫米或长度超过120毫米,属于门脉高压最早出现的代偿性改变。脾脏回声可正常或稍增强,脾静脉迂曲扩张。需排除感染、血液病等导致的脾大,连续监测脾脏变化更有意义。
早期肝硬化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服用肝毒性药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建议每3-6个月复查B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扫描,动态监测门脉高压进展。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需限制坚硬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出现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必要时进行胃镜或CT检查评估并发症风险。
肝硬化患者能否进行肾结石手术需根据肝功能代偿情况决定。肝功能代偿良好时可谨慎手术,失代偿期则需优先稳定肝功能。
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若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达标,经多学科评估后可考虑肾结石手术。此时需选择创伤较小的术式,如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或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避免加重门静脉高压。术后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电解质及出血倾向,预防肝性脑病和感染。但需注意,即使代偿期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可能延长,且结石复发概率较高。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通常禁止择期肾结石手术。此类患者常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和肝肾综合征,手术可能导致致命性出血或肝功能衰竭。若存在急性尿路梗阻等急诊情况,可尝试输尿管支架置入或肾造瘘等姑息治疗。临床需优先通过白蛋白输注、利尿剂等措施改善腹水,必要时行肝移植评估。
肝硬化合并肾结石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凝血指标,每日控制蛋白质摄入在每公斤体重1-1.2克,限制钠盐摄入。出现血尿或腰痛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建议每3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和Child-Pugh评分,由肝胆外科与泌尿外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