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高发年龄通常在35-55岁之间,发病高峰集中在45-49岁。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下降、多产多孕、长期口服避孕药、吸烟等因素有关。
1、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16型和18型最为常见。病毒感染后可能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逐渐发展为宫颈癌。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和接种HPV疫苗有助于预防感染。
2、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会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人群更易患病。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3、多产多孕多次妊娠分娩可能导致宫颈损伤,增加感染机会。分娩次数超过3次的女性患病风险明显升高。产后应注意会阴护理,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4、长期口服避孕药连续使用口服避孕药超过5年可能改变宫颈局部微环境,增加癌变风险。有家族史的女性应谨慎选择避孕方式,可考虑使用避孕套等屏障避孕法。
5、吸烟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宫颈组织,破坏细胞DNA。吸烟者宫颈粘液中抗氧化物质减少,清除HPV能力下降。戒烟可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建议适龄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保持单一性伴侣、使用安全套可减少HPV感染机会。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及叶酸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柑橘类水果、全谷物等。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孕妇确实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
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明显,尤其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雌激素水平的升高,可能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妊娠期甲状腺激素需求量增加,若孕妇本身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碘摄入不足,可能无法满足妊娠期甲状腺激素需求增加的情况,从而诱发或加重甲减。妊娠期甲减可能表现为乏力、畏寒、心率减慢、体重增加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
建议孕妇在妊娠期间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尤其是孕前已存在甲状腺疾病或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孕妇更应重视。日常饮食中可适量增加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但需避免过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