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退热、口腔护理、饮食调节、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疱疹性咽峡炎通常由柯萨奇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
1、退热:疱疹性咽峡炎常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或布洛芬混悬液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4-6小时一次,避免过量使用。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缓解疼痛和预防继发感染。可用温盐水漱口,每日3-4次;也可使用含有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喷雾如利多卡因喷雾剂缓解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饮食调节: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酸性食物刺激口腔。可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果泥等,少量多餐,保证营养摄入。
4、药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为病毒感染,通常无需使用抗生素。若继发细菌感染,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干混悬剂每公斤体重20-40毫克,每日3次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每公斤体重20-40毫克,每日3次等抗生素。
5、症状监测: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脱水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疱疹性咽峡炎病程一般为7-10天,多数患儿可自愈,但需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护理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接触其他患儿,防止交叉感染。饮食上多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增强免疫力。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若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等因素有关。
肠道病毒感染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因,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表现为咽部疼痛、发热、拒食等症状。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飞沫、粪便或污染物品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密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患病期间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药物缓解症状。日常需注意隔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提供温凉流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