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在中医里不称为瘫枯。中医对肢体运动障碍的表述主要有痿证、痹证、中风后遗症等,具体分类需结合病因病机判断。
1、痿证:
痿证指肢体软弱无力、肌肉萎缩的一类病症,多与肺热叶焦、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等因素相关。典型表现为肢体弛缓性瘫痪,常见于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治疗需辨证施治,湿热型可用四妙丸,脾胃虚弱者宜用补中益气汤。
2、痹证:
痹证以肢体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包括风寒湿痹与热痹。风寒湿痹可见关节冷痛,遇寒加重;热痹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临床需区分行痹、痛痹、着痹等类型,常用方剂有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3、中风后遗症:
中风导致的半身不遂属中医"偏枯"范畴,常见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等证型。急性期后遗留的肢体瘫痪多伴随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治疗需活血化瘀、通络开窍,可选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康复。
4、痉证:
痉证表现为肌肉强直、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与肝风内动相关。破伤风、高热惊厥等疾病可见此类症状。治疗需平肝息风,常用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方剂。
5、厥证:
厥证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危重病症,包括气厥、血厥、痰厥等类型。部分患者苏醒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肢体功能障碍,需与瘫痪鉴别。急救多用通关散开窍,后续辨证调理。
中医调理肢体功能障碍需注重整体辨证,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与针灸治疗。日常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饮食宜选择山药、薏苡仁等健脾化湿食材,避免生冷油腻。保持规律作息与情志舒畅对康复尤为重要,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复查。
面瘫一般需要2周到3个月恢复,实际时间受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治疗方法、个人体质、护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面瘫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轻度面瘫患者可能在2-4周内逐渐恢复面部肌肉功能。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无力、嘴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但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早期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如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配合面部热敷、按摩等物理疗法,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恢复效果。
部分面瘫患者可能需要1-3个月才能完全恢复,这种情况多见于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这类患者除面部肌肉瘫痪外,可能伴随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症状,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面部肌肉联动等后遗症。需要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如面部肌肉主动运动、针灸治疗等,必要时需进行神经电刺激等专业康复治疗。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遗留永久性面肌功能障碍。
面瘫患者在恢复期间应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睡眠时抬高头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宜选择易咀嚼的软食,避免过硬、过烫食物。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进程。若出现眼睛闭合困难,需使用人工泪液防止角膜干燥,外出佩戴防护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