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可通过改善耳道环境、佩戴助听器、鼓室成形术、人工耳蜗植入、听觉康复训练等方式恢复。听力障碍通常由耵聍栓塞、中耳炎、噪声性耳聋、老年性聋、突发性聋等原因引起。
1、耵聍栓塞:
外耳道耵聍积聚可能阻塞声波传导,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症状表现为耳闷胀感及渐进性听力减退,偶伴耳鸣。需由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或生理盐水冲洗清除,避免自行掏挖造成鼓膜损伤。
2、中耳炎:
化脓性或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引发鼓室积液,影响听骨链振动效率。急性期出现耳痛、发热,慢性期以听力减退为主。治疗包括抗生素控制感染,鼓膜穿刺引流积液,反复发作需考虑鼓膜置管术。
3、噪声性耳聋:
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可能导致毛细胞不可逆损伤,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确诊后应立即脱离噪声源,配合改善微循环药物,重度者需选配数字编程助听器补偿听力。
4、老年性聋:
年龄增长导致耳蜗毛细胞退化,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常伴言语识别率降低。建议选择具有降噪功能的耳背式助听器,配合唇读训练,重度聋患者可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指征。
5、突发性聋:
72小时内出现的感音神经性聋需作为急诊处理,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或病毒感染有关。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冲击、血管扩张剂、高压氧等综合方案,发病一周内干预效果最佳。
日常需避免使用棉签过度清洁耳道,控制耳机使用音量不超过60%且每日少于1小时。增加富含维生素B12的动物肝脏、深海鱼类摄入,适当进行耳周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突发听力下降或伴随眩晕、耳鸣时应立即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噪声环境工作者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早期发现听力阈值变化。
耳朵突然听不见可能由外耳道堵塞、突发性耳聋、中耳炎、耳部外伤、听神经瘤等原因引起。
1、外耳道堵塞:
耳垢堆积或异物进入可能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外耳道完全堵塞时会出现突发耳闷、耳胀感,伴随听力骤降。这种情况需由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清理,避免自行掏耳造成鼓膜损伤。游泳或洗头后出现症状可能与外耳道进水有关,可用棉签吸干外耳道口水分。
2、突发性耳聋:
72小时内出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属于耳科急症,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有关。患者常伴耳鸣、眩晕症状,需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
3、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时,中耳积液会阻碍声音传导。常见于感冒后,伴随耳痛、发热症状。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鼓膜明显膨隆时需行鼓膜穿刺术引流。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可能伴随鼓膜穿孔,出现脓性分泌物和传导性聋。
4、耳部外伤:
头部撞击或气压伤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听骨链中断。爆破伤或掌击伤后立即出现的听力下降多伴耳鸣、耳痛,严重时可见外耳道出血。需进行耳内镜和听力检查,鼓膜小穿孔多可自愈,听骨链损伤需手术重建。
5、听神经瘤:
桥小脑角区肿瘤压迫听神经时,可能表现为渐进性或突发性听力下降。常伴高频耳鸣、平衡障碍,磁共振检查可确诊。小型肿瘤可采用立体定向放疗,较大肿瘤需手术切除,术后可能遗留面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突发听力下降期间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噪音环境和高盐饮食。建议控制每日咖啡因摄入量在200毫克以下,减少烟酒刺激。可适当补充含锌、镁食物如牡蛎、坚果,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增加耳压的行为。若伴随眩晕、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听力未恢复者需定期复查纯音测听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