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适量饮用茵陈水有助于清热利湿、保肝利胆、改善消化功能。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传统医学认为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主要功效包括利胆退黄、清利湿热。
一、清热利湿茵陈中的绿原酸、茵陈色原酮等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加速体内湿热代谢。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尿黄、皮肤油腻等症状有缓解作用。湿热体质者日常可用3-5克干茵陈沸水冲泡代茶饮,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二、保肝利胆茵陈苷和挥发油可增强肝细胞解毒功能,降低谷丙转氨酶水平。动物实验显示其能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临床常用于辅助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建议肝功能异常者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正规治疗使用。
三、改善消化茵陈挥发油能刺激消化液分泌,缓解食积腹胀。对于饮食油腻后出现的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可短期饮用茵陈山楂茶。但胃溃疡患者应避免空腹饮用,防止苦寒成分刺激胃黏膜。
四、调节血脂茵陈中的黄酮类物质能抑制胆固醇吸收,改善血液黏稠度。轻度血脂异常人群可配合决明子、荷叶等药材代茶饮,需注意饮用期间监测血脂变化,不能替代降脂药物治疗。
五、抗菌消炎茵陈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外用于湿热型皮肤瘙痒时,可用茵陈煮水晾凉后湿敷患处。但皮肤破溃处禁用,过敏体质者需先做局部测试。
饮用茵陈水建议每日用量不超过10克干品,连续饮用2周后应间隔3-5天。孕妇、哺乳期女性及低血压患者禁用。出现腹泻、胃痛等不适需立即停用。慢性病患者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避免与西药产生相互作用。日常保存需置阴凉干燥处,防止霉变。
茵陈长大后呈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茎直立、叶片羽状分裂、花序呈圆锥状,全株密被白色绒毛。茵陈是菊科蒿属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药用价值。
茵陈成熟植株高度可达50-100厘米,茎部呈圆柱形,表面有纵棱,基部木质化。叶片互生,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约1-4厘米,宽约1-3毫米,叶缘常反卷。花期7-10月时,茎顶会生出圆锥状花序,由多数卵形或椭圆形的头状花序组成,直径约1.5-2毫米,花序基部有苞片3-4层。花冠管状,黄色,外层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果实为瘦果,长约0.8毫米,表面光滑无毛。
茵陈多生长于山坡、路旁、河岸等向阳处,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新鲜植株具有特殊香气,干燥后香气更为浓郁。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春季采收的幼苗或秋季采收的地上部分,春季采收者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者称茵陈蒿。传统医学认为其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茵陈栽培时宜选择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采收时注意保留根部以利再生,加工时需阴干或晒干,避免暴晒导致有效成分流失。使用前需除去杂质及残根,洗净切段后干燥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