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可通过停用致敏药物、局部冷敷、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等方式治疗。药物过敏通常由遗传易感性、药物成分刺激、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既往过敏史、药物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停用致敏药物发现药物过敏后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过敏反应加重。家长应记录过敏药物名称,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若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逐一排查致敏药物。常见致敏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2、局部冷敷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时可用冷毛巾湿敷患处,每次5-1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冷敷能收缩毛细血管,缓解局部红肿热痛。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该措施适用于轻度药疹,若出现水疱或皮肤破损则禁止冷敷。
3、口服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可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症状。这些药物适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等I型过敏反应,服用后可能出现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家长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剂量。
4、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凝胶、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外用激素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使用前需清洁患处,薄涂后轻柔按摩促进吸收。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面部及皮肤皱褶处慎用。若出现皮肤萎缩或色素沉着应立即停用。
5、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严重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时,需立即就医接受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等静脉给药。这类药物能快速抑制全身过敏反应,使用时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后续需逐步减量停药。
家长应保持患儿饮食清淡,避免鱼虾等易致敏食物,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恢复期间注意观察有无新发皮疹、呼吸困难等表现,定期复查血常规。建议将过敏药物信息制作成卡片随身携带,今后就医时主动出示。家中可备苯海拉明注射液等急救药物,但须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
严重药物过敏需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并就医,紧急处理包括肾上腺素注射、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属于医疗急症。
药物过敏反应通常由免疫系统对药物成分过度敏感引发,常见致敏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等。轻度过敏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重度过敏可累及呼吸循环系统。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从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速发型反应风险最高。临床处理需根据过敏分级采取不同措施,二线用药需在医生监护下使用。过敏体质患者应随身携带医疗警示手环,就诊时主动告知过敏史。
既往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可能诱发更剧烈反应。部分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如对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头孢菌素类敏感。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及老年患者出现过敏时进展更快,需更严密监测。某些中药注射剂或生物制剂也可能诱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不能因"天然成分"放松警惕。
出现过敏症状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发生喘鸣或声嘶提示喉头水肿,可半坐位保持前倾姿势。已确诊严重过敏史者应配备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在医务人员到达前按说明书使用。就医后需完善血清类胰蛋白酶检测、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或静脉补液支持。恢复期应记录致敏药物化学结构,避免使用同类药物,必要时进行药物过敏原检测和脱敏治疗。
预防药物过敏需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新药使用初期建议在医院观察。用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皮疹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服用抗过敏药物掩盖症状。易过敏人群应建立个人用药档案,避免使用复方制剂。疫苗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造影检查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所有药物过敏信息需准确记录在病历首页,就诊时主动向各科医生强调,这对保障后续医疗安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