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简称,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胆管、胰管相关疾病。该检查通过内镜将造影剂注入胰胆管系统,借助X线显影观察病变情况,主要适用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胰腺炎等疾病的诊疗。
1、检查原理ERCP结合内镜技术与放射影像学,将十二指肠镜经口腔插入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胰胆管共同开口的十二指肠乳头后,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胰胆管在X线下显影。该技术可清晰显示胆管树和胰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异常改变,同时具备取石、放置支架等治疗功能。
2、适应病症ERCP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胆管良恶性狭窄、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等疾病。对于疑似胆胰系统肿瘤的患者,ERCP可获取组织活检标本,还能进行胆管引流以缓解黄疸症状。
3、术前准备患者需禁食6-8小时,进行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基础检查。术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移除口腔假牙等异物。糖尿病患者应调整降糖方案,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停药,以降低出血风险。
4、操作过程检查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医生通过内镜观察消化道结构,定位十二指肠乳头后选择性插管,注入造影剂完成摄片。根据病情可能需要同步实施乳头切开取石、鼻胆管引流或支架置入等治疗操作,全程约需30-60分钟。
5、术后护理术后需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腹痛、呕血等并发症。禁食2小时后可逐步恢复流质饮食,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淀粉酶升高,通常1-3天可自行恢复,严重胰腺炎需及时干预。
接受ERCP检查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食物加重胆胰负担。术后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呕血需立即就医。建议患者记录排便颜色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淀粉酶指标。长期置入支架者需按医嘱随访,防止支架堵塞或移位。日常注意手卫生和饮食清洁,降低胆道感染风险。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需注意观察腹痛、发热等异常症状,避免剧烈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和饮食管理。ERCP的注意事项主要有术后监测、药物管理、饮食调整、活动限制、并发症识别。
1、术后监测ERCP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淀粉酶升高,需通过血液检查评估胰腺炎风险。若出现持续性上腹痛、呕吐或黄疸加重,可能提示胆管炎或胰腺炎,需立即告知部分患者需留置鼻胆管引流,需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
2、药物管理术后需按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等。为减少胰腺炎风险,医生可能开具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止痛药需谨慎使用,避免掩盖病情变化。抗凝药物需根据出血风险调整,必要时暂停使用。
3、饮食调整术后24小时内需禁食,待医生评估后逐步从流质饮食过渡到低脂软食。初期可选择米汤、藕粉等清淡流食,避免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恢复期应限制脂肪摄入,减少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4、活动限制ERCP术后24小时内需卧床休息,避免突然起身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一周内禁止提重物或剧烈运动,防止腹压增高引发出血。胆管支架置入者需避免腹部撞击类运动。驾驶和精密操作需待镇静药物完全代谢后进行。
5、并发症识别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胰腺炎、出血和穿孔,表现为持续腹痛、呕血或黑便。迟发性胆管炎可能出现在术后数日,伴随寒战高热。支架移位或堵塞可能导致黄疸复发。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返院检查,必要时行CT或二次ERCP干预。
ERCP术后恢复期需保持清淡饮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预防便秘。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但应避免瑜伽等腹部挤压运动。术后1周需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支架置入者需按预约时间返院更换。长期需戒烟限酒,控制血脂血糖,降低胆胰系统负担。患者应记录症状变化,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