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及粪口传播。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或溃疡。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在发病初期最强,患儿的口鼻分泌物、粪便中均可能携带病毒。病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给他人,或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间接传播。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
少数情况下,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或成人接触病毒后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虽不出现明显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孕妇若感染肠道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感染后可能出现重症,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需注意手卫生,教导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患儿使用过的餐具、玩具应煮沸消毒,衣物需阳光暴晒。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目前尚无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口腔喷雾缓解疼痛,发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镇痛、口腔护理、补液支持及隔离防护等方式缓解。该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
1、抗病毒治疗针对肠道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常用利巴韦林喷雾剂局部抗病毒,重症可口服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早期干预可缩短病程,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2、退热镇痛体温超过38.5℃时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同时缓解咽部疼痛。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浴,禁止使用酒精擦拭。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出现惊厥需及时就医。
3、口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清洁口腔。疱疹破溃后可喷涂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避免进食过热、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选择温凉流质饮食。
4、补液支持因咽痛拒食易导致脱水,可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米汤或稀释果汁。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时,需静脉补液治疗。每日监测体重变化有助于判断液体平衡。
5、隔离防护病程具有强传染性,需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患儿餐具、玩具应每日煮沸消毒,家庭成员接触后需规范洗手。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需报告疾控部门。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牛奶、蒸蛋等富含优质蛋白的流食,避免柑橘类水果刺激溃疡。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南瓜粥、土豆泥等半流质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嗜睡、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罕见并发症脑炎的发生。痊愈后需更换牙刷等口腔用品,预防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