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和咽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酸反流引起的食管刺激与咽喉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烧心感、反酸、咽喉异物感、慢性咳嗽及声音嘶哑。
1、烧心感:
胸骨后灼烧样疼痛是反流性食管炎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在餐后1-2小时或平卧时。胃酸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疼痛可向颈部放射,常被误认为心脏病发作。症状加重时可采取半卧位睡眠,避免进食高脂食物。
2、反酸:
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是特征性表现,尤其在弯腰或腹压增加时明显。长期反流可能腐蚀牙釉质,晨起口腔常有酸苦味。建议睡前3小时禁食,使用高枕头减少夜间反流。
3、咽喉异物感:
胃酸刺激咽喉黏膜导致慢性咽炎,患者常描述为"喉咙卡东西"的感觉。可能伴随频繁清嗓动作,喉镜检查可见杓间区充血水肿。避免辛辣食物和发声过度可缓解症状。
4、慢性咳嗽:
微量胃酸误吸入气道引发神经反射性咳嗽,以夜间和平卧时为著。这种咳嗽对常规止咳药反应差,可能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抬高床头15-20厘米可减少夜间发作。
5、声音嘶哑:
胃酸长期刺激声带导致喉炎,晨起时声嘶明显,讲话费力。教师、歌手等职业用嗓人群症状更显著。需注意与喉癌鉴别,持续声嘶超过2周应进行喉镜检查。
建议日常饮食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如燕麦粥、蒸南瓜等,避免咖啡、巧克力等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餐后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避免紧束腰带。适度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可增强膈肌功能,每周3-4次温水游泳有助于改善反流症状。若出现吞咽疼痛、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需及时胃镜检查。
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通常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分泌过多、食管黏膜屏障受损、胃排空延迟、腹内压增高等原因引起。
1、调整生活方式改变饮食习惯有助于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减少高脂肪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咖啡、酒精等摄入,避免暴饮暴食。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可减少夜间反流。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避免穿紧身衣物增加腹压。
2、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药物,可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也可减少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能促进胃排空。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可保护食管黏膜。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3、内镜下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内镜下治疗。射频消融术通过热能刺激胶原蛋白增生,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内镜下缝合术可缩小食管胃连接处,减少反流。内镜下注射填充剂可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这些微创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4、手术治疗严重反流性食管炎或合并并发症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最常用的抗反流手术,通过将胃底包绕食管下端增强括约肌功能。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适用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手术可有效控制症状,但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需谨慎选择。
5、中医调理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有关。可采用疏肝和胃、健脾益气的中药调理,如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等。针灸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可调节胃肠功能。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效果更佳。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治疗效果,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长期服药患者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综合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大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