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常用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患者。氯吡格雷可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常用于支架术后联合用药。西洛他唑兼具扩张血管作用,对间歇性跛行患者更适用。
2、抗凝药物: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合成,用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使用期间需定期评估出血倾向及肝肾功能。
3、扩血管药物:
尼莫地平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改善皮层血流灌注。长春西汀可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脑组织氧利用。这两种药物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显著。
4、改善微循环药物:
丁苯酞通过多靶点作用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血小板双重作用,适用于慢性脑缺血患者。
5、神经营养药物:
奥拉西坦促进脑细胞能量代谢,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胞磷胆碱参与细胞膜磷脂合成,对急性期神经功能恢复有辅助作用。这类药物需长期使用才能显现效果。
脑供血不足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深海鱼类富含的ω-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建议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达标范围,睡眠时保持头部适度抬高体位。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小儿发烧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药物。
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对胃肠刺激较小但需注意用药间隔。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是3个月以上婴幼儿首选,代谢主要通过肝脏,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为复方制剂含对乙酰氨基酚、人工牛黄等成分,除退热外还能缓解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但蚕豆病患儿禁用。这三种药物均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感冒药叠加使用。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考虑给药,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多饮温水,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辅助退热,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