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通常是可以救治的,但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干预。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救治成功率与早期识别、快速干预和病因控制密切相关。
感染性休克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液体复苏和抗生素治疗。液体复苏有助于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抗生素治疗需要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控制感染源。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可用于维持血压,糖皮质激素可能对部分患者有益。同时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或肾脏替代治疗。
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能出现治疗困难的情况。当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或治疗延迟时,救治难度会增加。耐药菌感染、脓毒症相关心肌抑制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也会影响预后。老年患者、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时风险更高,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尽快送往重症监护病房接受专业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处理伤口和感染灶。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考虑接种相关疫苗。出现发热、寒战、呼吸急促、意识改变等疑似感染性休克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低排高阻型感染性休克可能由严重感染、全身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心肌抑制、血管活性物质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治疗、器官功能支持、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严重感染病原体侵入血液后释放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激活免疫系统。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化脓性胆管炎等疾病,表现为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需早期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同时进行血培养指导精准用药。
2、全身炎症反应感染触发过度炎症介质释放,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患者出现皮肤花斑、尿量减少等表现。临床采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抑制炎症因子,配合注射用人血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必要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炎性介质。
3、微循环障碍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失调引发组织灌注不足。可见四肢厥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使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改善肾脏血流,硝酸甘油注射液扩张外周血管,同时监测乳酸水平评估组织缺氧程度。
4、心肌抑制内毒素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表现为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应用米力农注射液增强心肌收缩,辅以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严重时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循环。
5、血管活性物质失衡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例失调造成外周血管阻力异常增高。临床特征为脉压差缩小、四肢苍白冰冷。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维持血压,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改善外周循环,同步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适宜室温避免寒战加重耗氧。营养支持选择易消化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康复期进行渐进式肢体活动,监测心率血压变化。出现意识改变或尿量持续减少应立即就医,感染性休克进展迅速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