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外伤是否需要拔除取决于牙齿损伤程度、牙根状况及是否影响口腔功能。
牙齿轻微松动或仅有小范围缺损时,通常可通过复位固定或修复治疗保留牙齿。牙根未折断且牙周膜完整的情况下,及时就医多数能避免拔牙。若牙齿仅部分冠折但牙髓未暴露,采用盖髓术或活髓切断术也可保留牙体。对于牙冠严重缺损但牙根完好的患牙,桩核冠修复是常见选择。
当牙齿纵裂至根尖、牙根严重折断或脱位后无法再植时,需考虑拔除。牙周组织广泛损伤导致牙齿无法稳固或存在感染风险时也建议拔除。长期存在的牙外伤若引发根尖周炎、牙髓坏死且治疗无效,拔牙可防止炎症扩散。对于乳牙外伤,若影响恒牙胚发育或导致咬合紊乱,可能需提前拔除。
日常应避免用患牙咬硬物,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干预牙齿问题。出现外伤后及时就医评估是关键。
牙外伤脱位后应立即将牙齿复位或妥善保存,并尽快就医。
牙外伤脱位后需要根据牙齿脱位类型采取不同处理方式。部分脱位时可用手指轻压复位,避免用力导致二次损伤。完全脱位时应捏住牙冠部用生理盐水或牛奶冲洗,切勿触碰牙根,冲洗后尝试放回牙槽窝或含在舌下保存。无法复位时需将牙齿浸泡在生理盐水、牛奶或唾液中,保持湿润状态。乳牙脱位一般无须再植,恒牙脱位需在30分钟内再植以提高存活概率。牙齿脱位常伴随牙龈撕裂、牙槽骨骨折,可能引发牙髓坏死或牙根吸收。
就医后医生可能使用夹板固定牙齿,并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布洛芬缓释胶囊、氯己定含漱液等药物。日常应避免用患牙咀嚼硬物,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复查牙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