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式不同,1型需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为主。
1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常用胰岛素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等。治疗需严格监测血糖,避免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不足为主,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减轻体重改善代谢。若效果不佳可选用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西格列汀片等口服药,部分患者后期仍需联合胰岛素治疗。两种类型均需定期筛查视网膜病变、肾病等慢性并发症。
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每日监测血糖并记录,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每周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区别主要体现在胰岛素依赖、药物选择、生活方式干预、血糖监测频率以及并发症管理五个方面。
1、胰岛素依赖: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功能尚存,可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仅在病程较长或出现急性并发症时才需胰岛素补充。
2、药物选择:
1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单一,仅能使用胰岛素制剂,如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2型糖尿病可选药物多样,包括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口服降糖药,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制剂。
3、生活方式干预:
2型糖尿病更强调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作为基础治疗,需严格限制热量摄入并保持规律运动。1型糖尿病虽也需注意生活方式,但重点在于饮食与胰岛素剂量的精准匹配。
4、血糖监测频率:
1型糖尿病患者需每日多次监测血糖通常4-7次,根据血糖波动调整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监测频率相对较低,稳定期患者可每周监测2-3次空腹及餐后血糖。
5、并发症管理:
1型糖尿病需重点预防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则更需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两者均需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及神经病变,但干预策略侧重不同。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1型患者应掌握碳水化合物计数法,2型患者需控制总热量摄入。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1型患者每3个月检测1次,2型患者病情稳定时可每6个月检测1次。注意足部护理,每日检查双足有无破损,选择透气舒适的鞋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学会管理压力情绪。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