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菌痢患者排泄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脓血便、频繁腹泻、粪便量少、伴随腹痛及里急后重感。脓血便是急性菌痢的典型特征,粪便中常混有黏液和血液,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频繁腹泻是主要症状之一,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更多,但每次排便量较少。腹痛多位于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里急后重感表现为患者有强烈的便意,但排便后仍有未排尽的感觉。
1、脓血便:急性菌痢患者的粪便中常含有大量黏液和血液,这是由于肠道黏膜受到细菌侵袭,导致炎症和溃疡形成。粪便颜色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质地稀薄,伴有腥臭味。
2、频繁腹泻:患者每日排便次数显著增加,可达十余次甚至更多。每次排便量较少,粪便呈水样或糊状,伴有明显的黏液和血液。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粪便量少:尽管排便次数增多,但每次排便量较少,粪便呈水样或糊状。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粪便中水分含量增加。
4、伴随腹痛:腹痛是急性菌痢的常见症状,多位于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腹痛在排便前加重,排便后暂时缓解。腹痛的严重程度与肠道炎症的程度相关。
5、里急后重感:患者常有强烈的便意,但排便后仍有未排尽的感觉。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肠道神经,导致便意频繁。里急后重感使患者感到不适,影响日常生活。
急性菌痢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急性中毒性菌痢需立即就医并采取综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抗感染治疗、补液支持、对症处理等。该病起病急骤,可能伴随高热、惊厥、循环衰竭等症状,属于感染性腹泻的危重类型。
1、抗感染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阿奇霉素分散片等。对于儿童患者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或磷霉素钙片。抗生素治疗需足疗程使用,避免耐药性产生。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2、补液支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电解质溶液,首选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或生理盐水。重度脱水者需按体重计算补液量,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压监测。口服补液可辅助使用口服补液盐散,但呕吐严重者需禁食并完全依赖静脉补液。
3、对症处理高热者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退热。惊厥发作时静脉推注地西泮注射液。出现感染性休克需用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腹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肠痉挛,但须避免掩盖病情。
4、肠道管理急性期禁食24-48小时,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可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便血严重时使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禁用抑制肠蠕动的止泻药物。
5、并发症防治密切监测酸碱平衡及肾功能,警惕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呼吸窘迫需氧疗或机械通气。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恢复期需复查粪便培养直至病原体转阴。
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恢复期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等产气食品。所有用药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家庭成员需做好餐具消毒与隔离防护,接触患者排泄物后必须规范洗手。治愈后应复查肠镜排除肠道损伤,三个月内避免生冷饮食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