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可通过多饮水、抗生素治疗、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调节饮食等方式治疗。泌尿道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性生活频繁等原因引起。
1、多饮水每日摄入足够水分有助于稀释尿液并促进细菌排出,建议选择温开水或淡茶水,避免含糖饮料。排尿时尽量排空膀胱,减少细菌滞留机会。存在肾功能异常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
2、抗生素治疗临床常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磷霉素氨丁三醇等抗生素,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细菌感染可能伴随尿频尿急、排尿灼痛等症状,未经治疗的感染可能引发肾盂肾炎。须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自行停药。
3、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从前向后清洗会阴部,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女性经期需及时更换卫生用品,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尿失禁患者可使用专用护理垫,减少皮肤刺激和细菌滋生。
4、避免憋尿长时间憋尿会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削弱黏膜防御功能。建议每2-3小时排尿一次,睡前排空膀胱。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进行定时导尿训练,必要时采用间歇导尿术。
5、调节饮食适量摄入蔓越莓、蓝莓等富含原花青素的食物,可能抑制细菌黏附。减少辛辣刺激及高糖食物摄入,限制咖啡因和酒精。合并代谢性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
日常应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久坐和过度劳累。反复发作患者需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绝经后女性可考虑局部雌激素治疗。出现发热、腰痛或血尿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妊娠期及儿童患者应在首诊时完善尿培养检查。治疗期间暂停性生活,愈后同房前后注意清洁。
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有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肠球菌、葡萄球菌。这些细菌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引发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需通过尿培养明确病原体。
1、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约占社区获得性感染的80%。该菌具有P型菌毛等黏附因子,能特异性结合尿路上皮细胞。感染后典型表现为膀胱刺激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治疗可选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药物,但需注意部分地区存在耐药性上升现象。
2、变形杆菌变形杆菌常见于合并泌尿系结石或结构异常的患者,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形成碱性环境,促进结石形成。这类感染易导致肾盂肾炎,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治疗需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能穿透生物膜的抗生素,同时处理基础结石问题。
3、克雷伯菌克雷伯菌多见于医院获得性感染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导致多重耐药。感染后除典型尿路症状外,可能出现气尿等特殊表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有效,但需严格进行药敏试验指导用药。
4、肠球菌肠球菌感染常见于留置导尿管或接受过泌尿外科操作的患者,尤其是粪肠球菌。这类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万古霉素常作为首选。感染易迁延不愈,需配合导尿管护理等综合措施,必要时需移除异物装置。
5、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多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常见于年轻女性性生活后或使用卫生棉条期间。细菌通过尿道周围皮肤定植引发感染,表现为突发性排尿困难。治疗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同时需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
预防泌尿道感染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憋尿习惯。女性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性生活后及时排尿。蔓越莓制品可能抑制细菌黏附,但糖尿病患慎用高糖含量产品。反复感染者建议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发热或腰痛需警惕上尿路感染,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尿常规及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