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药物期间需注意遵医嘱、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观察不良反应、合理储存药物、定期复诊评估疗效等事项。
1、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剂量、频次和疗程使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缓释片、肠溶片等特殊剂型需整片吞服,避免掰开或嚼碎影响药效。使用抗生素时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全程治疗,防止耐药性产生。胰岛素等需注射的药物需掌握正确注射手法和轮换方法。
2、规避相互作用服药期间需避免与酒精、咖啡因同服,西柚及其制品可能影响多种药物代谢。抗凝药华法林与维生素K含量高的绿叶蔬菜同食可能降低药效,需保持饮食均衡。服用含铝镁的胃药需与喹诺酮类抗生素间隔2小时以上,防止形成螯合物影响吸收。
3、监测不良反应用药初期需警惕皮疹、恶心等过敏或胃肠道反应,服用降压药需监测体位性低血压。长期用糖皮质激素需观察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迹象,使用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可能出现头晕、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面部肿胀应立即就医。
4、规范储存药物硝酸甘油等需避光保存,胰岛素未开封前应冷藏。糖浆剂开瓶后超过1个月不宜继续使用,眼药水开封后通常只能保存4周。需定期检查药物是否变色、潮解或过期,儿童药物需存放在专用药盒并远离儿童接触。
5、定期医疗评估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需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服用抗抑郁药需评估情绪改善情况,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需关注消化道出血风险。治疗期间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用药期间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影响药物代谢。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食物,服用铁剂时搭配维生素C的果蔬可促进吸收。记录用药日志有助于医生评估疗效,外出时随身携带常用药物和用药清单。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喝酒后一般不能吃退烧药,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退烧药通常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酒精可能加重肝脏损伤或胃肠道刺激。
酒精与退烧药同服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对乙酰氨基酚片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少量有毒中间产物,酒精会加速这一过程并消耗肝脏解毒物质,导致肝细胞损伤概率上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与酒精同服可能引发胃黏膜充血水肿,出现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部分复方感冒药含伪麻黄碱成分,酒精可能增强其镇静作用,引起嗜睡或呼吸困难。
饮酒后需间隔足够时间再服药。肝脏代谢酒精速度约为每小时10-15毫升,饮用高度白酒100毫升后需等待6-8小时再考虑用药。啤酒或低度酒摄入量较少时,建议至少间隔4小时。服药期间应避免任何含酒精饮品,包括料酒、醪糟等食品。慢性肝病患者或长期饮酒者更需谨慎,这类人群肝脏代谢能力较弱,药物蓄积风险更高。
若饮酒后出现发热,建议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或使用退热贴辅助降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且无酒精摄入12小时以上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单一成分退烧药。服药后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皮肤黄染、右上腹疼痛等肝功能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