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快速判断患者情况需通过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外伤体征、疼痛反应、病史询问五方面综合评估。
1、意识状态立即观察患者是否清醒,可轻拍双肩大声呼唤。昏迷者需检查瞳孔对光反射,单侧瞳孔散大提示脑疝可能。谵妄或嗜睡可能为低血糖、中毒或颅内病变。记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语言反应、运动反应、睁眼反应三项总分低于8分属重度昏迷。
2、呼吸循环查看胸廓起伏频率,呼吸过快过慢均需警惕。触摸颈动脉搏动超过10秒,同时观察甲床颜色。呼吸暂停伴紫绀应立即心肺复苏。休克患者会出现脉搏细速、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超过3秒。
3、外伤体征快速检查头颈胸腹四肢有无畸形、肿胀或开放性伤口。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骨折,腹部板状腹考虑内脏破裂。注意体表出血量,动脉喷射性出血需加压包扎。脊柱损伤者禁止移动颈部。
4、疼痛反应询问疼痛部位与性质,心前区压榨痛可能为心梗,右上腹绞痛怀疑胆结石。测试感觉障碍平面,截瘫患者需固定脊柱。烧伤患者采用九分法评估面积,三度烧伤呈皮革样且无痛觉。
5、病史询问通过陪同人员获取发病经过,重点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和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冠心患者突发胸痛优先考虑心源性因素。癫痫发作后会有意识模糊期,需防止舌咬伤。
现场评估需在90秒内完成初步判断,优先处理气道梗阻、大出血、心脏骤停等致命问题。保持患者体位稳定,避免盲目喂水给药。所有外伤患者默认存在颈椎损伤可能,转运时须轴向翻身。记录生命体征变化时间点,为后续医疗处置提供完整信息链。随身物品中寻找急救卡、药物清单等关键信息,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可能携带胰岛素笔。
创伤现场急救需遵循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原则,同时避免二次损伤。常见创伤包括擦伤、切割伤、挫伤、骨折等,需根据伤情采取针对性措施。
1、止血直接压迫是止血最有效的方法。用干净纱布或衣物紧压伤口10-15分钟,若血液渗透需叠加敷料继续压迫。四肢大出血可配合近心端加压点止血,但须每隔10分钟松解一次防止组织坏死。禁止使用止血带等专业器械,避免非专业人员操作不当导致肢体缺血。
2、包扎清洁伤口后用无菌敷料覆盖,绷带环形包扎时保持适度压力。关节部位采用8字形包扎法确保固定性。开放性骨折需先覆盖伤口再包扎,禁止复位操作。包扎材料应选用透气性好的医用纱布,避免使用卫生纸、棉花等易残留纤维的物品。
3、固定疑似骨折需用夹板固定伤处上下两个关节,夹板长度应超过肢体直径。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将患肢与健肢捆绑固定。脊柱损伤必须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使用颈托或硬板整体搬运。固定材料可选择木板、杂志等硬质物品,内衬软布避免压伤。
4、搬运无生命危险者保持原体位等待专业人员。必须移动时采用拖衣领法或平板搬运法,脊柱伤者需3人以上协同保持轴线翻身。昏迷患者采用复苏体位搬运,防止舌后坠窒息。搬运过程需持续观察伤者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
5、特殊处理离断肢体需用清洁敷料包裹后置于4℃环境保存。眼内异物禁止揉搓或自行取出。化学烧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电击伤先切断电源再施救,心跳骤停者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所有创伤患者均需警惕休克表现,保持呼吸道通畅。
创伤急救后应避免进食进水以防手术麻醉风险,保持伤者体温但不要局部热敷。记录受伤时间、机制和急救措施供医务人员参考。即使轻微创伤也建议24小时内接种破伤风疫苗,深度污染伤口需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定期检查包扎松紧度,观察末梢循环,出现肢体麻木、肿胀加剧需及时就医。康复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但糖尿病患需控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