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电除颤仪实施需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主要包括确认患者状态、开启设备、放置电极片、分析心律、实施电击等步骤。电除颤仪是抢救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键设备,正确使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概率。
确认患者状态是首要步骤,需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若确认心脏骤停,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获取除颤仪。开启设备后按照语音或屏幕提示操作,多数现代除颤仪具备自动分析功能。正确放置电极片位置至关重要,通常将胸骨电极置于右锁骨下方,心尖电极置于左乳头外侧腋中线处。电极片需与皮肤紧密贴合,若患者胸毛浓密需快速剃除。设备自动分析心律时确保无人接触患者,若提示可电击心律,清场后按下放电按钮实施电击。电击后立即恢复胸外按压,两分钟后重新评估心律。对于可除颤心律,每次电击能量选择遵循设备默认设置,双相波除颤仪通常使用120-200焦耳。实施过程中需持续保障患者气道通畅,条件允许时尽早建立高级气道。操作时注意避免在潮湿环境或患者胸部有药物贴片时使用,金属物体不得接触电极片。儿童使用需配备儿科电极片或能量调节装置,1-8岁儿童初始剂量为2-4焦耳/千克体重。
使用电除颤仪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电击次数与能量设置。及时清理使用过的电极片并检查设备电量,确保处于备用状态。所有参与抢救人员应定期接受心肺复苏与除颤仪操作培训,熟悉设备维护流程。公共场所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仪通常有更简化的操作界面,非专业人员也可按图示步骤完成急救。日常需定期检查电极片有效期与设备自检报告,避免电池耗尽或部件老化影响使用。建议医疗机构每半年对除颤仪进行专业检测,包括能量输出校准与故障排查。对于发生过室颤的高危患者,家属可学习基本操作要领以备应急之需。
创伤现场急救需遵循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原则,同时避免二次损伤。常见创伤包括擦伤、切割伤、挫伤、骨折等,需根据伤情采取针对性措施。
1、止血直接压迫是止血最有效的方法。用干净纱布或衣物紧压伤口10-15分钟,若血液渗透需叠加敷料继续压迫。四肢大出血可配合近心端加压点止血,但须每隔10分钟松解一次防止组织坏死。禁止使用止血带等专业器械,避免非专业人员操作不当导致肢体缺血。
2、包扎清洁伤口后用无菌敷料覆盖,绷带环形包扎时保持适度压力。关节部位采用8字形包扎法确保固定性。开放性骨折需先覆盖伤口再包扎,禁止复位操作。包扎材料应选用透气性好的医用纱布,避免使用卫生纸、棉花等易残留纤维的物品。
3、固定疑似骨折需用夹板固定伤处上下两个关节,夹板长度应超过肢体直径。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将患肢与健肢捆绑固定。脊柱损伤必须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使用颈托或硬板整体搬运。固定材料可选择木板、杂志等硬质物品,内衬软布避免压伤。
4、搬运无生命危险者保持原体位等待专业人员。必须移动时采用拖衣领法或平板搬运法,脊柱伤者需3人以上协同保持轴线翻身。昏迷患者采用复苏体位搬运,防止舌后坠窒息。搬运过程需持续观察伤者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
5、特殊处理离断肢体需用清洁敷料包裹后置于4℃环境保存。眼内异物禁止揉搓或自行取出。化学烧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电击伤先切断电源再施救,心跳骤停者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所有创伤患者均需警惕休克表现,保持呼吸道通畅。
创伤急救后应避免进食进水以防手术麻醉风险,保持伤者体温但不要局部热敷。记录受伤时间、机制和急救措施供医务人员参考。即使轻微创伤也建议24小时内接种破伤风疫苗,深度污染伤口需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定期检查包扎松紧度,观察末梢循环,出现肢体麻木、肿胀加剧需及时就医。康复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但糖尿病患需控制血糖水平。